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8,(5)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其散文《落花生》曾收入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作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首先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在新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九一七年二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响亮地喊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此揭开了序幕.这场文学革命固然不能与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相提并论,但追本溯源,一九一七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无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自由诗的规范,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的"向前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中国期刊的三波现代化浪潮,早期白话文的倡导和早期翻译作品的成就等方面来看,有必要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向前"位移,才能将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6.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新诗的第一个集子,是胡适早年在新文学运动中首次尝试性开拓新诗体的产物。本文围绕作者的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语言、选材、音节、艺术处理等方面的刻意探索,进行了分析评论,对胡适在开辟文学新领地上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类问题常常争辩不休:郁达夫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抑或自然主义?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手法是写实?还是象征?抑或意识流?再如,鲁迅的《野草》应该归属于哪一种文类?是诗?还是散文?废名的《桥》,通常看作长篇小说,周作人却将其中的六章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并说废名所  相似文献   

8.
(一)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五四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活动时间长达十多年,至1932年因会刊《小说月报》停刊无形解体,对新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它的发起者和参加者有许多都是对新文化和新文学卓有贡献的人物。关于文学研究的研究,过去一直末得到足够重视。199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七十周年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学研究的研究,开始进入了:—个新时期。不过,时至今日研究的视野基本上还停留在史料发掘、社团定性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新文学转型中的民族解放意识和文学发展的现代性流变.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1900年以来现代中国刊印的外国文学选集逐渐增多,这些外国文学选集的出版与外国作家在现代中国的经典化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关联.作为"世界名著选"第六种,郭沫若、成仿吾翻译的《德国诗选》无疑是一种标榜"名著"观念的外国诗歌选集.然而,《德国诗选》的选编并不严格遵循名家名作的文学学科观念,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进而从郭沫若的翻译来看,这些德语诗歌的汉译由于受到白话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尤其是白话文不完善的不利影响,一些译诗往往是不完美的.该集随后被《沫若译诗集》逐渐取代,在现代中国并没有发挥持续的影响.总言之,《德国诗选》没有成功树立德语诗歌的形象,也没有促进这些德语诗歌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废名、沈从文、孙犁和汪曾祺等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家都善于在作品中塑造美好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作家内心阿尼玛原型的心理投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女性崇拜"意识的现代体现,更是诗化小说家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的寄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圣经》被新文化运动先驱作为启蒙民心的精神工具,对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革后的朦胧诗人遭遇了理想的幻灭,在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吸引下,一反现代文学作家对待《圣经》的实用态度,而产生了准神学意义上的十字架情结:舒婷在《最后的挽歌》中渴望着灵魂的救赎、顾城在《英儿》中幻演着耶稣、海子更是用他的创作和青春的生命来模拟《圣经》.  相似文献   

15.
民初政论刊物《甲寅杂志》偶有文学创作,其大体因袭传统方式,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浮现的线索,表现于《甲寅杂志》的观念方面,在其众多的政治言论之中显得复杂、隐蔽,而所开拓的领域十分深广。《甲寅杂志》诸公以"人生"观照与评论小说,使得文学观念内化,同时也芜杂化,在其中不难发现新质。民初"文学"观念与整个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变化密不可分,在其内部逐步酝酿否定性因素,从而超越晚清的改良文学思潮。黄远庸就标出"新文学"一词,试图寻找根本的救济方法,认为"新文学"应与现代思潮接触,以启蒙的手段促人觉醒,改良人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的现代品格有杂志和书局的商业利益驱使,主要是文学上的“现代”理念的阐发:文学的自主性,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互动等。这些现代经验都能给今天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初期,传统演义经历了向现代历史小说转变的过程。胡适经过和钱玄同争论,以文学革命者的身份首先提出了传统演义的性质与归属问题,他通过对西方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接受,重新定义了历史小说,并把演义归为通俗历史讲义,这样,胡适以断裂的方式实现了演义与历史小说的分离和转化。鲁迅从小说史的角度指出演义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不仅存在于传统演义中,而且也内在于现代历史小说里;演义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否定性力量,在对历史小说的"抵抗"中实现了向后者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突出了历史小说的"自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康梁的改良主义文学主张到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潮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黄远生.黄远生在1912-1915年之间颇有新文学思想发现,并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领导者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就是综合了黄远生的《晚周汉魏文钞序》等文观点而成的.对于黄远生这样一位于新文学运动有特殊贡献的人,现代文学史家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是由各种向不同方向扯动的诸多主题共同建构的一种历史凝缩的结果。"现代"是背靠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进程。它的发展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它同时拥有积极阳光的一面和腐烂阴暗的一面。后者集中体现在那些没有两大背景的"被现代"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中国就是不幸处于现代时空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我们能够看到"被现代"所带来的无奈与衰颓。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是展现这幅"被现代"图景的典型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0.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属文明的批判与反思,即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废名不满因混乱而生的反动,提出复活古圣先贤的道理。废名对于知识分子的批判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建构于劳农群体的价值体系之中。小说中对于文学的反思首先是在“写实”传统上,矛头直指腐朽、堕落的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