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了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9个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厦门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最高,宁德地区最低;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体系;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陵江航电工程实施后,其流域的旅游优势凸现出来,成为这一地区的新兴产业。针对嘉陵江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若干相应对策,即在旅游开发中要突出古镇特色文化;采用多种措施提高景点间的空间可达性;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区域协作,走整体开发道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开发红色旅游的有效载体,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旅游资源。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稀缺性、文化性等特点。开发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应注重的策略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保护,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整合区域的相关旅游资源,将革命文物与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注重求特、求新;开发区域内外旅游线路,形成内外循环;要突出特色,突出个性,突出文化,加大区域旅游营销力度;培养区域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各国一般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有针对性地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以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意大利的南方开发政策最能提供借鉴意义。在对落后地区的开发上 ,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市场机制 ,政府要积极承担自己的作用 ;工业化是开发落后地区的关键 ;政府的行政行为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 ,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府不作为、农民贫困及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与明前期北方农业开发恶性互动,明代北方地区旋即陷入"开发→贫困→灾荒→开发"之区域贫困化怪圈.时人反思,农业开发应以富民为要,且以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管理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为良方;而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改善开发区人民生产生活观念与方式,实施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明代北方农业开发的历史昭示.  相似文献   

6.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可以成为我国继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必须及时认定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主动把握关键环节,努力做出积极的对策创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优化沿岸产业结构,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推动国际合作开发,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区域经济学、市场学和体育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费料、调查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充分了解广西竞技体育市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对广西竞技体育市场开发的战略进行了具体的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设计出了竞技体育市场开发的框架,同时又制定出了相应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立足于本县域之内,做好本县城内的人力资源培育与开发;又要着眼于县域外,积极引入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人力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差距",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开发人力资源,发挥第一资源优势,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人力资源培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及总体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力度,加速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事业留人才;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多管齐下,解决思想观念落后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西部的经济建设,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是规划西部大开发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差异性来进行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适宜用三级区划系统,即自然区域气候带生态经济区。根据气候和地貌的综合状况及其主导因素,可将西部地域分成三大自然区域季风森林区域、干旱草原荒漠区域和青藏高原区域;再根据气候条件,三大自然区域分为12个气候带,各个气候带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可分为37个生态-经济区,并简要说明了每个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西部大开发中可起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经济支持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双维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处于耦合协调状态,但协调质量不高,主要集中于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阶段,总体表现为区域经济滞后状态;2006—2013年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少数地市因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促进作用的不足而出现逆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2.
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支持系统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支持系统是指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内容涉及区域技术创新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分别可称为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和内部支持系统。外部支持系统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必要条件和土壤,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等。而内部支持系统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支撑条件和最关键环节,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企业群、产学研合作工程、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市场机制等。营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支持系统,对推进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计量的角度,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人文社会和区块链5个维度考察金融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政府治理与人文社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轻微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金融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并占有部分本应属于实体经济的资源;我国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发展,但不同省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一个地区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予以优化.在阐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之后,从生态视角对金融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给出了对其进行优化的对策措施,即: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金融机构应发挥主体作用,担当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企业应充分认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自身发展的益处,积极主动地参与;强化法治工作,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全面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基础;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及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演变的关系、环境控制的效益以及经济与环境规划衔接关系作了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以及实现环境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秦岭北麓环山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陕西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关系极为密切。为了切实做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采取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岭北麓地区的环境治理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要加大治理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力度,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实行生态移民;设置秦岭北麓环山带管理特区,以统一行政和环境监管及经济开发;加强产业环保监管,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之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外交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通过对区域文化概念的介绍,以宜昌市为例,分析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交通环境的改善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机理、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区域开发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困境,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了在区域开发中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鸿沟”日趋缩小,是东、中、西部地区内省际间差距的不断缩小的结果;区域知识发展水平、经济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互联网发展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也较显著。我们认为,政府应重点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与人才环境,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进而有效治理“数字鸿沟”难题,全面推进中国互联网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经济要想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较快的发展,就要使本区域舆论特征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市场理念,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通过东北地方区域舆论特征来说明区域舆论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关系,进而说明区域性媒介能够根据东北区域的舆论特征有所偏重地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