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传奇的核心艺术成就在于通过虚构完整复杂的故事以承载特定的文学意图,借此探询人生和世界(即存在本身)的意义,这是“幻设为文”的内涵,更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在渊源上,是“立象以尽意”的方法论原则潜在影响小说创作的结果,是唐人“有意作小说”在艺术方法层面上的体现。在此意义上,史传体例、诗笔、议论及题材、文采等,都是虚构一个完整故事的艺术手段和文体因素。唐人通过“立象以尽意”的方法论原则虚构故事,表达特定的文学意图,创造出了丰富瑰丽的传奇世界。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虽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但它在文体结构上却带有明显的史传文学的印迹。唐代浓厚的史学氛围与文人的史学意识是这种文体特征产生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唐传奇在形式上具有史传式的叙事模式,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史传文学虚实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史记》中英雄传奇的具体表现及作者塑造传奇人物的艺术方法,审视《史记》中英雄传奇的审美价值和对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深远影响。它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唐代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它的出现不仅引领了文人有意创作小说的潮流,还开创了“传奇体”这一种小说体裁,为后世特别是为明清时期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借鉴和广阔的创作思路导引。明代《六十家小说》、“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集在编创上皆受到唐传奇及其变体的影响,并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实现了较大的超越;而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更是对唐传奇的直接沿承。“传奇体”的确立与发展,与明清“传奇体”小说经典之作的产生并走向经典化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小说体裁的传承与变革,充分反映了“传奇体”小说的经典化过程,有着丰富而积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偏好塑造英雄形象,这与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对英雄的塑造有着较深的渊源。莫言小说继承了明清英雄传奇小说正统英雄、喜剧英雄的二元英雄形象塑造特点,又将其中正统英雄为书胆、喜剧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置换为喜剧英雄为书胆、正统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这种改造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与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从文化层面看,它昭示着喜剧英雄所代表的经由现代解放思潮、西方文化与原始文化、齐文化、高密本地文化锻造出来的人之主体觉醒、个性张扬的自由精神在这个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的国度的文化史上终于大获全胜;从生命层面看,它意味着自然生命终于冲破几千年的文化生命桎梏,大获解放,实现了中华文学史上生命价值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陈文新教授在《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进行辨体研究之后,又和鲁小俊、王同舟推出了一部《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以下简称《流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对明清章回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确立及其分化演变作了学理上的阐释,为小说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了一个崭  相似文献   

11.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创作 ,从内容到形式都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小说的定势认识 ,形成了独特的“博尔赫斯风格”。本文以侦探小说《叛徒和英雄的主题》为缺口 ,从“想象与侦探小说”、“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迷宫手法与迷宫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传说的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但也不可忽视白蛇传传说的非文学表达及其传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民间美术为例,从白蛇传民间传说到民间美术,再回到民间传说,既是对白蛇传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借鉴了说话表演艺术,组织为该剧第四折的内容,通过程婴向孤儿诉说 赵氏家世的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一构想,为我们了解宋元说话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了解这一点,也 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把握这一著名悲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反映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它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列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占据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仙乡传说对唐传奇《柳毅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民间文学角度看,《柳毅传》享乐长生的主题、把凡人遇仙和人神相恋两种原型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情节单元组装故事的手法,都深受仙乡传说的影响。可以说,《柳毅传》是作者在吸取并改写民间仙乡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传奇名篇。  相似文献   

16.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杂文家赵相如的新著。该书作者耗时十二年撰成此作。它是全面反映英雄戚继光一生感人故事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以戚继光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实在寥寥,民间传说虽有若干,不过是大树之枝叶,难尽躯干之全貌。读此书是读历史、读文化、读艺术,是一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力作,全著气势恢宏,读后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夏目漱石这两位中日文学巨擘在文学意义上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集中,有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相似性,那就是《野草》与《十夜梦》,这具体表现在一“暗”一“明”两个方面,所谓“暗”就是指这两部作品集中有一部分作品的意义显得不是那么明朗直露,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我做梦”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表达策略。要强调的是,他们现代手法的运用仍是着眼于文章意义表达的完整性;所谓“明”是指这两部作品集中有一部分作品采取了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的表达策略,这时作者不再是借助写作技巧来极力遮掩自己的内心隐秘,而是通过像《百喻经》里“讲故事”的形式,最直接最明朗地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一点又常为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9.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文学早期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家喻户晓。本文从作家创造性地移植欧洲民间传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及浪漫的艺术手法三方面叙述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是20世纪末出现的电视谈话节目之一种,它的出现体现了身处电视文化沙漠的人们对文化绿洲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于内涵丰富而客观理性的叙事中展现嘉宾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人生性情,《开坛》则在自由不羁的讨论中穿越时空、张扬人文精神,为观众奉献精神大餐。他们独特化、个性鲜明的节目制作艺术和共同化的人文内涵追求,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备条件。但纵观当今电视人文谈话节目,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扼住其发展咽喉的瓶颈。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找到市场与文化的最佳合力,既注重节目艺术个性的形成,又重视节目文化底蕴的挖掘,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