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从最早的民族产生开始,语言就是它最贴身的特征、最鲜明的“族性”,“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早期人类随着移动群体不断分蘖,形成了一个个庞大而不规则的树状网络,所谓种族、民族就成了这些树网上的不同枝丫。这个过程也在人类语言格局中留下了印迹,语言学上的语系、语族、语支等就是各自使用群体之间“族序”关系的反映。语言的融合与民族的融合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语言的减少并向大的语种集中意味着语言和民族的分离,意味着语言作为特定民族特征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动摇。这是民族的分合交融在语言现象上的连带反映。民族语言的交融,共同语使用人口的增多不但是趋势,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需要。尊重语言规律要有辩证意识,一方面要明了语言融合和集中的大趋势,主动顺应这个趋势,另一方面又要明了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努力保护处于不利地位的“小众”或弱势语言。所以,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民族语言政策的一体两面,都要做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而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托统编三科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文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历史教育有利于增进各族学生国家一体性认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目标,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的多维属性,决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宪制意蕴。从权利保护视角出发,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对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就业工作的权利、文化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等基本权利的真正保障和长远利益考虑。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心理基础之夯实,是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法治统一的必然要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公民权利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国家建设的国之大计。  相似文献   

5.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民族高考差异性政策体系,包括加分/降分录取、优先录取、单独划线录取、定向录取、特殊班录取等。其历史合理性在于人才数量补偿、教育质量补偿、语言文化补偿和特殊奉献补偿,但政策固化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民族教育质量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和实现民族教育的内部公平。随着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广泛深入推广,民族高考差异性政策正在从基于“民族身份”的普遍性优惠逐渐转向基于“教育贫困”的区域化、个体化精准支持。今后应以“关系理性”正确看待民族地区高考差异性政策争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动态思维”建立民族高考差异性政策渐进调整机制,分类制定政策退出时间表;以“科学意识”完善民族地区高考治理体系,提升民族高考差异性政策支持精准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大量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展望。文章提出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四条路径,它们是:一、坚持“语同音”,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语言、行政交流语言、新闻传播语言、经济商贸语言,文章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基础阵地作用,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二、坚持“书同文”,使国家通用文字成为民族地区教材、教学、教研文字、公文文字、媒体文字、经济商贸文字。在新的时代,在逐步完成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推广普及的基础上,民族地区的“书同文”,集中体现在对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的推广普及上,这是攻坚克难之战,掌握了通用语言,就解决了“语盲”问题,但学会通用文字-规范汉字,就解决了“文盲”问题,从“听说”到“读写”,可以分阶段进行,但齐头并进,效果更佳。三、坚持“根同源”,在民族地区传播五十六个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光辉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心理基础;要将推普工作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工作需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密结合,因地制宜,进一步增强推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坚持“心同向”,在民族地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文章最后指出:民族地区的推普成果必须得到巩固,要防止各种主客观因素干扰而导致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之后又被闲置和遗忘,因此,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通过发展民族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强化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文明团结进步等步骤给予保障,促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根据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制订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法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及我国近2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状况和相应的民族语言政策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依据我国政府最新的关于民族语言的文件要求,当前国家调整和实施新时期民族语言政策规划的内容可以概括为:(1)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2)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4)开展语言国情调查。这些新的民族语言政策内容丰富,需要详加解读,促增语言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培养民族学生一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而且民族学生是特殊群体,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对国家进步、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的互构有助于有效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本文在“互构论”的视角下,阐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系统剖析它们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而且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指明了方向,因而需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文明象征,东北民族的多元文化培育了多样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语言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语言的永恒交流,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组织规律和语用特征都是该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寄予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从语言的认知属性出发,将民族文化精神纳入教学研究领域,比较中西民族文化精神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东荪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非常注重对言语问题的研究。他从言语的角度,以求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思路,对中国文化、逻辑、哲学的特征进行了自己的探讨。他指出,言语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逻辑有别、哲学迥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文化、逻辑、哲学并非人类的普遍模式,它与中国文化、逻辑、哲学是各具特性的不同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化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世界、人和文化看成是在语言中融合的整体,每一种语言都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历程和文化积淀,并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诺曼征服使英语在英格兰一度丧失官方语言地位,沦为底层民众的口头语言.但随着诺曼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相互融合及英格兰民族意识在此基础上的孕育,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格兰民族身份的标志,其语言地位随之提升.在此过程中,英语因诺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融合而改变,改变后的英语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这种融合和新民族身份的诞生,并最终重获英格兰官方语言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后期英国民族意识的萌发与民族语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后期,英国人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开始了对民族语言的诉求。在两者互动发展中,英国强大王权的努力推动、民众的参与支持、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作用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的要求等都成为民族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也进一步体现了民族意识觉醒的状态,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观念有陈旧的,有新颖的,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语言行为有明智的,有粗俗的,有健康的,有低级的。我们对包括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消极意识及一些错误言行进行批评,以期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介绍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风格,增强学生对民族声乐语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英语中的民族语言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政治多变,文化、语言丰富的多民族国家。美国英语在英语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语言是在原蒙古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不是其简单的延续或古代形式,而是经历了语言接触、语言融合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早期曾与通古斯语族语言有过相互影响的过程,后又经历了匈奴化、突厥化过程,于13世纪初随着蒙古民族的形成而发展成为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