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基于旅游过程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目的地形象的契合性知觉、游客的旅途质量感知、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满意体验看作是目的地重游意愿唤起的内驱要素,并给出了基于丹巴甲居藏寨自由行游客的经验证据,结构方程建模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因素概念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游客的重游意愿。因此对于业界的管理者而言,结合游客旅游体验的全过程来设计自身的经营策略尤为必要,它将激发出游客更为积极的旅游感受,对于游客游后的行为意愿也将产生异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旅游体验质量已成为影响游客目的地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桂滇黔四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稳健性检验和模型拓展的方法,探究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质量及其各维度(旅游消费体验质量、环境氛围体验质量、基础设施体验质量、地方特色体验质量)对游客满意、游客目的地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在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影响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莆田市滨海乡(镇)、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对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从旅游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消费水平与偏好、出游方式和频率、游客亲疏度和客源地等方面比较中小城市乡村旅游的游客行为轨迹机理,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目标定位、旅游营销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理解和预测游客的需求特征,一直都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和营销的核心问题。整合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对旅游动机和旅游经历的动态观点,以及游客心理特征和目的地兴衰的关系曲线,有助于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解决现有问题。针对杭州西湖、西溪湿地和国际青年旅舍640位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游客的旅游需求包含14个潜在动机因子,且在不同年龄和旅游经历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由此划分出高低两个旅游经历水平群体,从而验证了TCP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跨文化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游客心理特征模型可得出四种不同的动机模式,从而提出完善后的TCP理论决策模型,使旅游目的地能够通过游客的年龄和旅游经历快速判断其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5.
“舞台真实”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以追求原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为目标,而旅游的产业化使得产品的商业化日益凸显,这样就产生了产品真实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舞台真实”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中游客、产品设计者进行分析,可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宿是近年来受台湾、日本民宿热影响而出现的新兴乡村旅游业态。具有浓厚的传统乡村特色、能提供10间客房和25人以下住宿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传统乡村民宿最能体现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文章首先通过回顾民宿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传统乡村民宿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构建研究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了影响传统乡村民宿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民宿的环境氛围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民宿自身的品质是决定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品牌宣传是左右游客选择民宿的重要外因,游客的个人认知则是其选择意愿的重要内因。基于此,传统乡村民宿应该在环境氛围、服务质量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民宿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抖音带火旅游目的地的现象入手,基于部落主义的理论视角,同时借鉴了张淑华等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对身份认同结构的划分,选择西安作为案例地,以抖音平台中的视频数据为样本,运用主题分析法探讨了当代游客在抖音平台中的身份认同构建,解读了当代旅游者以情感价值为导向的标签化的旅游模式,深化了部落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此外,研究模式和结果也有助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新角度下的市场细分,识别不同游客群体的身份,塑造符合其标签的旅游产品,创造属于他们的情感氛围,为旅游目的地精准有效的营销策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家庭旅馆作为旅游住宿业的新业态,备受大学生游客群体的青睐。通过在校大学生游客对家庭旅馆选择偏好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游客家庭旅馆选择偏好特质可分为环境氛围、地理位置、设施设备、服务项目、购物娱乐和安全卫生等6个维度,其中,大学生游客对家庭旅馆的安全卫生、设施设备和地理位置等特质具有显著的偏好;同时,性别、专业等人口统计特征会对大学生游客家庭旅馆的选择偏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游客环保行为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游客环保行为的影响因子,并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游客自觉的行为选择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依据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在对游客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分别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游客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游客环保行为的主导因素是游客特征因素、游客环境态度因素、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因素、游客习惯因素、社会因素、促进性条件等六项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家富路"的节俭悖论会影响游客环保行为.文章提出的理论模型不仅是对理性行为理论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的扩展,同时也是对Triandis人际行为理论模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依据乡村旅游产品的三个分类原则,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9大类。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等10个区域的广大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方面的旅游行为与欲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寻游客在现实的、重复性的和潜在的旅游行为与欲望方面的现状与特点。从广大游客旅游行为与欲望的综合需求特点看,凡是能够吸引游客“重复性”旅游行为的乡村旅游产品一定是游客参与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产品。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今后创新发展的种类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乡村自然风景类、乡村休闲运动类、乡村休闲山庄类、农业观光园类和乡村特色餐饮住宿类等这5类产品上。最后提出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进行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创新构建乡村大型健身步道、乡村公园、大型乡村游乐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化距离既可以通过影响旅游者追求新奇和逃离现实这两种基本出游动机来促进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也可以通过影响旅游者的风险感知而阻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基于中国1995-2012年入境游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文化距离与国际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呈现出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由此可推导出到访中国的游客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文化距离取值,即最优文化距离。当其他条件一致时,中国对与中国的文化距离值为3.606左右的国家居民最具吸引力,即新西兰、比利时、立陶宛、希腊和葡萄牙。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机构应根据客源国与中国不同的文化距离实施不同的营销措施,将最优文化距离附近的国家确定为目标客源市场。对与中国文化距离小于最优文化距离的国家,应重点突出中国与它们的差异;反之,则应强调中国与其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自驾游快速兴起.根据湖南省高速公路网络及其与现有景区的耦合状况,可以按圈层整合的方式构建全省的自驾游旅游圈.首先,在省内四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神秘湘西之旅"、"洞庭水乡之旅"、"湖湘文化之旅"和"宗教休闲之旅"等四大特色的自驾游圈.其次,对全省主要景区进行有效链接和整合,打造湖南自驾游旅游圈.第三,通过景观文脉的关联,利用便利的交通通道,将省内相关景区与省外著名景区整合起来,构建三条跨省区的黄金旅游带.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友好型”旅游者对旅游地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感知行为效能”和“地方依恋”这两个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负责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一个解释和预测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负责行为意愿的整体模型得以构建。针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51位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不仅取决于其对自身得失的理性评估,还受到感知行为效能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显著影响,尤其是旅游者与景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认同对其环保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均具有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我国旅游地和景区可持续发展应突破传统的管理规制路径,探索通过感情维系、效能培养、规范树立等创新措施,培育和引导旅游者自发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构建在全域旅游和目的地品牌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研究相对匮乏,从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类型和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可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自驾车旅游在国内市场的兴起,引起旅游者对这种新兴旅游方式的关注,同时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的战略中,也开始寻求自驾车旅游开发的自身潜力。在借鉴国外自驾车旅游理论框架基础上,建立自驾车旅游开发要素模型,并提出开发的一般思路与步骤;通过对霍山自驾车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得出资源依托型旅游城镇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发展多由政府主导,明晰政府行为对旅游形象的影响机制,促进地区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政府行为与旅游目的地形象间的关系。提取出动因、生产性行为、调节性行为、营销性行为和保护性行为5个主范畴,构建政府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政府行为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发现为政府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理论指导,以期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小康农村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新形势下农民旅游的消费特点,结果表明:小康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十分强烈,出游预算比实际花费明显偏高;接受旅游信息的渠道仍然单一,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对旅游的感知差异较大;旅游偏好比较集中,但具有明显的近距离指向性以及经济利益驱动性;对旅游服务和体验的要求增强。因此,政府应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农民旅游;企业应开发合适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接待质量,引导好和服务好农民旅游。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以国内5个旅游社交网站的游记文本为数据源,借助ROST CM、Gephi和ArcGIS等软件,探究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特征:游客感知北京景区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中心聚集效应明显;(2)时间特征: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重点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3)演化特征:游客感知景区聚类程度整体有所增加,游客感知景区呈由中心向郊区扩展趋势,文化旅游成为新趋势;(4)大事件后的积极效应会对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时效性;(5)游客对北京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感知呈现积极情感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