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科的文学作品/文本理论,从艺术作品的"开放性"到文学"文本的权利",从文学"文本意图"的提出,到文学文本之"使用"与文学文本之"诠释"的区分,已进入文学文本生命机制的探究。这一理论,引领着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探索与"文本意图"之控制力的考量,在当代文学理论的跨文化旅行中留下鲜明印迹。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是国内学界早期对洛特曼填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鸿沟,消弭科学与人文界限的称誉。目前洛特曼正在面临重新语境化,文化身份被改写。就价值立场而言,国内学界趋向将洛特曼美学对接解构主义、文化诗学,强调洛特曼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格局和后学气象。就理论形态而言,致力于激活洛特曼恢弘的文化视野下符号学具有的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史、文化史等跨学科特性和方法论本质,原归于结构符号学的单一轨道进度至文化符号学多轨并进。洛特曼原有镜像的转型,不仅开拓了洛特曼理论的接受视野,而且启发了"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批评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文学文本中的景观、环境等空间因素作为象征系统和指涉系统,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空间理论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诠释方式,促使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4.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热点、难点及前沿理论的研究。主要栏目有"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经济与管理""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航空与航天法研究""法学理论研究""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研究""文学·历史·哲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高等教育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提出的文学场域理论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基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学形成的关键要素,在实际社会历史环境中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与"庸俗社会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布尔迪厄所提出的"关系"性思维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开拓了学术研究范围,有效推动了当代文论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法律""西游记研究""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管理""社会问题探讨""‘村官’研究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副文本理论为文本内外研究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从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视角,探究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各个英译本所呈现的历时与共时面貌变化:1945年,伊万·金将其改写成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浪漫主义小说;1979年,詹姆斯打造成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2010年,葛浩文构建了一部世界经典文学.《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仅更好地诠释译文,探究译本的接受和传播问题,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正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传统文学理论范式危机,巴特以交互主体性解放结构,洛特曼强调文学的交流功能。两人皆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积极引入读者维度,构建审美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关系,不仅使现代文学的知识范式跳出语言学牢笼,促成文本从静态结构到跨学科书写实践过程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在"后理论时代"观照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重塑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时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民族地区以及民族问题研究,关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常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索""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老年社会学""乡村振兴探索""后扶贫时代面面观"和"历史研究"等主要栏目。本刊着重选用问题意识突出、主题鲜明、前瞻性强、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且层次清晰、有自己观点和话语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语域分析理论对语篇《雨中的猫》的文本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域理论,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等特点的分析,说明语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文本阐释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为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学方法提供一个多维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心理学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启发,跨文化传播学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发展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唐纳尔·卡鲍尔(Donal Carbaugh),玛丽·简·考利尔(Mary Jane Collier)以及麦克尔·海克特(Michael Hecht)是三位研究文化身份的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诠释学派学者(interpretive scholars),其理论主要强调了身份认同过程中传播的中心性,身份演绎中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性,以及由多重性、多维度、多变性组成的身份复杂性。总结梳理了这三位主要学者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文化身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洛特曼是20世纪俄国著名的学者,文艺学家,是著名的塔尔图符号学派创始人.他的符号学研究对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结构主义诗学和艺术文本理论,在国内外这方面已有不少的成果,但就其文本的接受与认知理论问题在我国研究还不多.本文试图就其早期创作活动进行介绍和阐述,并研究其接受与认知理论,了解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与翻译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其符号学领域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逝世以后,对马克思理论的诠释和实践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局面。马克思思想的架构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历程。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型",即从人道主义哲学批判,转到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马克思理论旅行到中国时,正值中国"救亡图存"之际,因此它作为一个有可能使中国扬弃当时的发展困境的新的意识形态而受到关注。郭沫若等中国学者首先尝试把马克思五种生产方式更迭的历史发展模式用于解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宏观理论与具体场景相协调问题。论文对马克思的"奴隶制"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中国的历史现实进行了对比探究。论文认为,从跨文化和比较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理论的各种释义和与之相联系的实践经验进行再认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以黑人的布鲁斯和方言土语解构了西方主流批评话语及其文本模式,拓宽了人们对文学批评及文化的视野,并彰显出黑人文学独具特色的言说方式和"黑人性"特征,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和文本解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主题.文章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以英美女作家书写生态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根据文本内容将女性生态文学分为三类:亲自然文学、乡土文学、反乌托邦文学.探究了文学文本中女作家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的自然之歌.  相似文献   

17.
建设今天的外国文学的"中国话语",要在三个基本关系的视野上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做指导与处理好从生活的细节出发、从文学现象的具体表现出发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性及其与我国当代文化建设需要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阐释的自由"与"历史主体性""文本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杰拉德·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受到中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用于文学研究。类文本理论视阈下,文学研究的对象为环绕于文本边缘的类文本要素,如作者的署名、序言、献词、题记、版权页信息等。将作者重新纳入批评视野,类文本理论有效修正了文本理论将文本与作者相割裂的不当做法;将出版商引入批评框架,类文本理论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学批评体系,还起到限制读者过度阐释的目的。同时,类文本理论促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学研究从文本中心走向文本边缘,并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从而推进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鉴于类文本与文本的互存关系,某些类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它们在具备类文本属性的同时,又不乏文本的属性,而这一特性又恰恰佐证了类文本之于文本而存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来看,作为文化文本的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具有三重视域融合效果。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传达出作为西方古典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在毛泽东时代历史存活中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效果历史视域。同时它也传达出蒋孔阳修改、出版此书时改革开放初期视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构成了效果历史的第二个视域。第三个视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思想理论资源参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以彰显其与当代历史文化对话的可能。多维历史视域叠加共同构成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文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解的历史,其效果历史呈现出复杂的当代意义及其贡献,也部分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视野下希尔作品研究》从文化角度解析了当代英国作家希尔的中国三部曲。《研究》一书独具特色:以跨文化视野来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东方主义理论来分析西方中国形象的渊源,同时借助希尔文本来批驳新东方主义,本书富有时代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号召,体现出中国学者对文学文本的跨文化解读的领悟性,为全球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