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扬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深厚底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打造“文化扬州”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汉口商业文化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汉口商业文化最本质的原因是地理位置。汉口处两江交汇之地又兼为九州之腹心,九省之通衢,其地利条件是商业和商业文化发达的客观基础。汉口城市的繁荣还离不开历史机遇和主观动力,这尤其表现在汉口开埠使西方商业文化渗入,传统的商业格局开始解体,从而为武汉城市的近代化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而张之洞对武汉的打造则为近代汉口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主观的动力。由于汉口城市的商业特性和移民特性,本土文化、异地文化和西洋文化熔铸于一炉,汉口商业文化呈现出五方杂处,华洋纷呈的特色。这种“大杂处”,形成了汉口对异质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城市性格,使汉口城市在近代化的转型中较少有传统的羁绊,易于接受新事物,并能随新而变,与时俱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东洋之芝加哥”。  相似文献   

3.
扬州传统文化,虽历经劫难而不衰,能兼收并蓄而博大.构建今日之扬州文化,再创扬州文化之辉煌,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方针,从而将扬州建设成为"文化大市".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中国早期电影做整体观照.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虽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维和文化品格,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它无法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机制、文化机制剥离,因伴随着报刊等纸质媒介环境而传播现代科技、启蒙思想,并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顽强的生命力.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决定其在"文化现代性"系统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从创作群体、创作理念、本体呈现,还是从与娱乐、商业的博弈等方面看,中国早期电影都是现代性意义链上不容忽视的一环,其创作策略和理论建构的历史性遗产,对当下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电影理论资源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土想像在20世纪以来成为作家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的历史机遇而形成的文化机制造成的.是乡土无意识与现代性历史机缘之下重新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补偿与救赎心理使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现代化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来看都是由两条基本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一是现代性精神内涵的获得.本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及"现代性"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理性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引起人们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振华 《中南论坛》2010,5(1):82-84
现代城市是一种商业社会,摧毁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宗法制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子女学习父母的经验,其稳定需要孝道维系;现代城市青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城市稳定依靠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孝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平等观念、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了传统孝文化。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城市中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中,全球化既为当代中国文化开启了新的精神之源。同时又使当代中固文化遭遇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化上做到自主、自知、自信与自觉,以全球性视界观照当代中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关系,这是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发展的时期,在繁荣商业市场的推动下,以传统四民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松动,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抬升,甚至有超越士之地位的趋向,这一现象在扬州尤然。通过考察明清扬州盐商与士人之间的身份互动,盐商对文人群体的礼遇资助,以及盐商在扬州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可见盐商群体扮演的“左贾而右儒”的儒商角色,以及宋代迄清中国古典社会结构和儒家价值体系嬗变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1.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其精彩论述促使中华大地兴起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应用热潮。为解决当下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问题,有必要研究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践行场域,并探寻其时代价值。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但也需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传统文化的运用也要与时俱进。同时,他也在治国理政、价值颂扬、国际交往等场域里践行这些传统文化观。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端正了人们的传统文化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诗性文化根源于农业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田园生活的诗意追求。从环境美学角度看,增强农村和城市环境的田园性,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构农业生态文明,就是广泛建设诗意乡村的核心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各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古文明系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基于这种特殊地位,与会专家就“东亚文明和传统文化”、“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和越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考察当下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考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就是进一步从历史进步的维度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和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文化形式,二者具有共生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并与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当下中国整体性的“德性道德”为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构筑内在的精神家园;它亦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误读,同时作为自然经济文化,它对商品经济公共文化中的“规则性道德”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当代中国倡导的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与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高度结合 ;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文化意愿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产生共震效应 ;对一国四地全体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网络时代不但要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应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通过举办奥运会,在中国介绍和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和作为奥林匹克文化背后底蕴的西方哲学精神以及西方现代文明。同时展示中国5000年的历史与文化,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期待以人文奥运为契机,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尽快融入世界当代体育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