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以前,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广大藏族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羌支繁多,种姓复杂,部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羌支或部落联盟有苏毗、羊同、东女国、附国、党项、白兰、吐谷浑等,至于由上述部落或部落联盟旁出的支系那就更是举不胜举了。“自爰剑后,子孙分支凡百五十种。……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后汉书·西羌传》)。“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问”(《新唐书·吐蕃传》)。上述记载就是这个历史现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述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与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河湟羌人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是对当时青海草原资源环境的一种精巧利用与主动适应,对维持草原人地关系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开发经营青海草原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古羌人向藏区的迁徙远古时代“三苗”等内地居民不断西迁,与西北河湟等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羌,羌又以河湟为中心不断向其东、南、北及西南地区迁徙,与今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发展为今天的藏族。在距今不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湟羌人,由于畜牧、狩猎、采集乃至发展农业的需要,就开始了向南及西南地区的迁徙。西藏林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元代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的分布、人口及其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及宗教等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藏族源于“发羌”之说极为流行,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末代欧阳修等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的一段话: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  相似文献   

6.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7.
东汉王朝护羌校尉考述李大龙东汉王朝和西羌的关系是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其因在于东汉一代西羌屡平屡叛,不断掀起反抗东汉王朝统治的斗争,并对东汉王朝经营西域产生了消极影响。学术界对此也颇为重视,论著多有论及,但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东汉王朝护羌校尉,尤...  相似文献   

8.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10.
"邛笼"是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东汉时岷江上游冉(驜)夷部落云:"冉(驜)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对"邛笼"一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从古羌语角度作过考察,认为该词汇系占羌浯,是建碉之古羌人对"碉"的称呼.  相似文献   

11.
北宋立国,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东北和北方是辽国,西北有西夏和六谷,河湟吐蕃等部。其后厮建立青唐政权。今青海省其他地方为互不统属的部落。北宋王朝对青海的治理方略,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针对厮势力的强弱,真宗、仁宗时期和神宗、哲宗时期前后呈现出不同特点。大致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结好推恩牵制西夏北来为笼络河湟蕃部,“抚宁部落,务令安集”。政治上,“擢其酋长授以节,策其首领等级命官”①,对蕃部首领各种官职,授以不同爵位,使共击西夏。经济上,“诱之以货物”,“辇金帛以慰其心”,即以经济实力为…  相似文献   

12.
护羌校尉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管理西先事务的秩比二千石的官职.这一官职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朗,前后存在了600余年,在找国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护羌校尉制度的性质,在这600余年间却随着时代的变化、羌族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大致经历了西汉及东汉初期、东汉中后期、东汉末至南北朝这三个时期。制度的性质由开始的羁康为主,经中期以剿抚为主,发展到后期变成一种虚衔。在西汉的势力伸入河西地区以前,羌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甘南及新疆等地区,所谓“河关之西南先地是也。滨于赐友,至乎河首,地千里。”“南接蜀…  相似文献   

13.
自汉武帝开拓河西,将河湟之地正式纳入汉帝国的郡县体系之中以后,儒家学说便开始在河湟之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汉开河西到清朝末年的1900余年间,河湟儒学经历了萌生、发展、鼎盛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接受了停滞、衰败的洗礼。儒学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她毕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青海河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研究之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西羌社会长期动荡,塞内外羌人与东汉政权矛盾冲突特别严重,其持续时间长、波及空间广、政治影响大,因而成为东汉政治、民族、边疆、经济乃至社会等相关问题研究中无法回避的热点课题。在对东汉西羌诸问题的研究中,为史家所关注最多的是东汉与西羌之间长期陷于战乱的原因与教训,因其实质是对东汉治羌政策的检讨,故而立论多从东汉政权一方着眼,  相似文献   

15.
<正> 羌氐戎的起源及其关系古代羌人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族。早在古老的甲骨卜辞即甲骨文上就有了记载。甲骨文上的羌方是指羌人方国而言的。羌方即羌人部落的代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金城属国     
金城属国是赵充国平羌后,为安置数万降羌于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的。 汉朝开地斥境,疆域扩大,把大批四邻部落囊括在疆土之内。对新拓展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三种管理制度。一是与中原地区相同,设置郡县,设官治民。二是在边塞地方,设立部都尉,领护少数民族部落。如在金城郡设立以前,陇西郡北部都尉管辖今民和、循化一带羌人部落。三是设置属国,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其原有社会组织、生产生活习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