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市民社会”是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概念,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马、恩著作中也经常被使用。近年来,这个概念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概念①,用以解说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②。本文旨在理清“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以及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避谈 “市民社会” 的事实, 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 念是 “消失了的范畴” 这一代表性观点, 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 市民社会概 念实质上是 “隐匿” 而非 “消失” 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 重变革: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 涵, 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 “隐匿”;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 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 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 匿” 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 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3.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 ,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 ,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 ,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 ,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 ,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 ,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 ;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 ,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经济伦理关于“经济人”概念的再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经济伦理逻辑起点的“经济人”概念是对于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概念的移用。但是 ,这一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在经济伦理的理论推演以及社会实践中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陷入了困境。“囚徒困境”表达了“经济人”概念基础上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内在困境。必须重新审视“经济人”的概念 ,将个人对好生活的全面理解与个人作为社会责任、义务的承担者的观念引进经济伦理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6.
“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一组充满了歧义的概念“星丛”。“现代”等概念是一组历史性概念,内涵丰富,变动不居,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大体上说,“现代”是一个区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间性概念,“现代”意味着古代传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现代性”是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和演进逻辑,“现代性”既有进步意义也有负面效应;而“现代主义”则是一个具有思想文化意义色彩的范畴,主要是指审美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指审美现代性。“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萌生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治理概念界定四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概念界定“四步曲”,即先通过对“社会”、“和谐”、“治理”含义的考察和界定,然后界定了社会和谐治理的概念:社会和谐治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通过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而使人类社会之间、人类社会和非人类社会之间均处于平衡和协调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内在融合的理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物质作用和信息作用的统一性出发 ,提出了“信息力学”、“社会的量子化”、“社会群和社会群表示”、“对称化管理”及“信息作用量”等概念 ,揭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内在逻辑层次上的一致性 ,并概括地论述了这些概念和理论在探讨新经济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中的作用 ,展现了文理融合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忠诚的限度     
某些对“国际社会”概念持批评态度的评论家,认为这个概念缺乏制度结构和政治共识,因此难以成立。又有人断言,所谓的“国际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批评都有些不得要领。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概念来起作用的,然后才反过来指导制度的形成和政策的选择。也许用“人类社会”概念更能表现这个道德意义,因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考察近代以来“课程”概念演变的过程。着重分析“课程”一词在不同社会一文化中使用情况,现代“课程”概念的变化,并对“课程”一词多义现象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一词是用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概念;迄今为止,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候起,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现代化问题;因此,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当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之后,全世界处于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丧失了独立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所以,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过程中,“善”的“善化”,伴随着“恶”的“恶化”;“美”的“美化”,伴随着“丑”的“丑化”,我们对此须有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包含劳动、社会性、意识、自由等方面,是“四位一体”。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为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预设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性;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得以彰显。同时,历史进步趋势与个体本质之间存在着背离现象。人的本质的承担者是整体人类社会,只有通过超越异化,变革社会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历史进步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他的这些见解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及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泰文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及其复杂。在其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文化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理解其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和解读“资本”概念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布迪厄对“资本”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其资本理论体系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分类及特征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谈谈“类”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8月,大约就在马克思为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撰写序言的时候,他给费尔巴哈写了一封深表崇敬之意的信。信中说到他新近读过费尔巴哈的两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认为这些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抽象概念的天上转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至少到这时为止,马克思还仍然把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当作社会概念来理解,或者说,他的社会概念还仍然是从费尔巴…  相似文献   

17.
大公无私是个道德命题.大公和无私是统一的完整的概念,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重要原则.大公无私是和自私自利相对立的.“公”和“私”历来有多种含义.我们党所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含义很明确,它既不是经济领域所有制的概念,也不是社会领域物质利益的概念,而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道德概念.这里所说的“公”,是指公共利益、人民利益.为公,是指为社会或为集体的思想和行为.所谓“大公”就是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bacterium”概念由西方传播至我国,并最终以“细菌”二字成为汉语词。这是一则外来概念在华传播的成功案例。“细菌”的入华“旅行”先后经历了术语“bacterium”的翻译实践、概念“bacterium”的在华接受及译词“细菌”的最终确立。“微虫”“微生物”“微菌”“霉菌”“微生毒”“微生虫”“璧他利亚”等译词的涌现、共存与淘汰体现了概念跨文化传播在语言层面的复杂表征,语境重置则是此番过程的本质。汉语语境“虫”概念和本土传统的病因学体系为“旅行”概念的接受创造条件。“细菌”二字被确立为术语“bacterium”的译词则是社会权力制约下的结果。深入挖掘这则成功案例,厘清概念跨文化传输的特点,或能为提升概念跨文化传播效率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涉及到许多方面,而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进而对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两种思潮的本质进行剖析。社会意识形态概念的涵义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过“意识形态”概念,但这个概念并非由他们首创。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于1796年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本义是指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观念学”。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属于认识论范畴,它是区别于感觉的一种理性认识。不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文明     
在科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明的定义。“文明”概念往往标志着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或其发展的现代阶段。在社会哲学文献中,野蛮期后面的人类历史阶段称为文明。摩尔根和恩格斯持这一思想。三段式“蒙昧——野蛮——文明”迄今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概念之一。同时,文献中还常常出现以下定义:“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俄罗斯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