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谓“[D·之·M]”结构,指的是“[动·之·名]”这样一种句法结构。关于这种结构,前一个时期语法学界曾有学者作过论述。本文拟就上古汉语的“[D·之·M]”结构内部的组合关系谈谈其特征,并以此阐明这种结构中“之”字可以作人称代词“其”字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动·之·名”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之·名”式新探杨合鸣,周秀霞“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4.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5.
<正>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①同为这种句式是宾语  相似文献   

6.
贝罗贝先生《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提出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宾语结构,本文称之为“与之动名”式。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贝文例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完整形式应是“动1+名1+与+之+动2+名2”,因为前面“动1+名片经常被隔断,于是被看作是“与+之+动+名”式,名2并不是直接宾语,这个不完整的形式并不是双宾语结构;第二类与上古汉语中的“为之动名”式极相似,“与”的意义和作用相当于介词的“为、替”,也不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8.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有”字有一种无定代词用法,它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前,在表示“存在”义之外,还有称代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物或事的意义。“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可在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加以证明。在语义层面,可通过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以对文印证,以异文印证这3种手段来证明。在语法层面,可主要通过以“有﹢动”结构式与动词“有”字的4种结构式“有﹢名﹢动”“有﹢动﹢者”“有﹢所﹢动”“有﹢所﹢介﹢动”及其转换式、等义式的比照来证明。经比照可知,“有”还表示名词的意义,证明“有”是无定代词。  相似文献   

10.
所字结构历来是古汉语语法中较难理解的一种结构形式.仅是“所”字的词性就有一种叫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称之为特殊的指示代词,有人称之为辅助性指示代词,还有人把它归人助词.所字结构的几种形式:所动结构、所动·名结构、所介·动结构,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流变若何,也颇为令人困惑.本文不揣浅陋,对所字结构进行了一番爬梳整理,探其源,溯其流,究其要旨,力求揭开所字结构之谜,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一、所动·名结构中的“所”试比较下面几组句子(1)A荆王爱妾有郑袖者B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韩非子·内储说下》)(2…  相似文献   

11.
提到“之”字结构,往往要涉及到人称代词“其”、因为“其+动词”这种结构常和“之”字结构相对应地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例如: 1.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遊》 有些语法论著认为人称代词“其”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只作定语,它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名词,而是“名词+之”。因此,例1的“其入”就是“师之入”,“其”代替的是“师+之”。例2的“其负大舟”就是“水之负大舟”,“其”代替的是“水+之”。 “其入”和“其负大舟”是偏正结构,“师之出”和“水之积”也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2.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13.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4.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15.
1.本文分析了53篇古诗文(篇目附在文末)中的465个“之”字的词类、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特征,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揭示“之”字。所使用的归纳法租统计法,对于揭示一个词的全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465个“之”字,用作动词的10次,占总频率的2%稍强;用作代词的181次,占总频率的38.5%;用作助词的268次,占总频率的57.64%;用作介词  相似文献   

16.
“之于”在古汉语中经常同名词或代词组成“名词(或代词) 之 于字介宾词组”的结构形式,位于句子之前。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结构中的于字介宾词组同一般用于状语或补语的于宾介宾词组不同,它的后面大多有语气词“也”字煞尾。即使没有“也”字,也是可以用逗号点断,与其后面的谓语句隔开的。这种句型,在古代典籍中是不乏其例的。请看下面各句: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所 动 者”格式等同于“所 动”格式而与“动 者”格式对立。该格式中的“所”字的作用在于指代,语法意义较“实”;而“者”字的语法意义已经虚化,是个形式代词,它只起着语法结构上的完形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孙钢玉“所”字加在动词前,或先加在介词前然后再一起加在动词前,构成的“所·动”型和“所·介·动”型两种名词性结构(即通常所谓“所字结构”),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惯用格式。本文拟专就“所·动”结构的省略形式与扩展形式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