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2.
明隆庆五年(1571),明朝和蒙古右翼之间达成了“隆庆和议”,从而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对争状态,开启了双方和平互市的局面,“隆庆和议”遂成为明蒙关系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隆庆和议”的过程中,张居正悉心指授王崇古和方逢时等以“把汉那吉事件”为契机,通过书牍来往和奏疏沟通朝廷与边镇的关系,密切注视和分析蒙古右翼各部的动向,周密策划与部署,最终实现了“俺答封贡”。在“隆庆和议”的过程中,张居正是主要策划人,是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湖北江陵人,出身于一般中小地主家庭,后由进士踏上政治舞台。他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继高拱而为内阁首辅,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在执政的十年间,为挽救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张居正的改革活动是一场激烈的尊法反儒的斗争。考察一下这场斗争,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特点和深入批林批孔都是有帮助的。张居正的著作《张太岳文集》,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论及张居正,人们提得较多的是其财政经济方面的建树。实际上,政治改革才是张居正大政事业的中心内容。本文拟就张居正对于官僚体制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略陈己见。1明中叶以后,皇帝大多荒淫骄奢,疏于政事。嘉靖皇帝潜心修炼,隆庆皇帝纵情酒色。致使“国事靡定,纪纲倒...  相似文献   

6.
论张居正     
明朝隆庆六年五月,穆宗逝世,他儿子神宗即位时,还是个十岁的娃娃。大学士张居正受先皇顾托,辅佐幼主,治理国家。十年之间,励精图治,终于做到“海内肃清,四夷慑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寺积金不下四百余万”。这种中兴景象,百年未见,后来直至明亡,六十多年内也再没有出现过。奇迹从何而来,值得研究。更令人惊异的是:居正鞠躬尽瘁,病故不到半年,一向垂  相似文献   

7.
明嘉靖末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后,戚继光于隆庆元年奉诏北调,镇守蓟镇十六年.北调之初,他的境遇相当艰难,幸赖顶头上司谭纶、刘应节及内阁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与协调,他才得以施行各种军事改革.特别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后,对他完全信任,放手使用,他得以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使蓟镇的防线得到空前的巩固.但张居正死后不久,他便被调离蓟镇,最后竞郁郁而终.戚继光境遇的这种变化,既反映了当时政坛的剧烈变动,也折射出人治社会的痼疾.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字叔大(1525——1582)湖北江陵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万历元年(1573)出任明朝政府首辅(相当宰相)。他一生经历了明末的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当时正是封建社会各种矛盾激化,阶级斗争空前激烈的时期。张居正针对明末社会的弊政,推行法家路线,实行变革,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神宗时为内阁首辅,掌权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他是明代后期一个具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比较有作为的人物。《辛未会试呈策二》是张居正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任会试主考官时所作的一分标准试卷,是反映他的思想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明代已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极端尖锐。土地兼并激烈,皇帝、王公、勋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超过了以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理论家,一生经历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嘉靖二十六年他中进士,隆庆初年入阁当大学士,万历初年作为首辅秉政,直到去世。在当国十年间,他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张居正的著述编为《张文忠公全集》,凡四十六卷。  相似文献   

11.
隆庆二年发生的辽王朱宪?被废一案历来颇具争议.以往研究多从辽王信道或其与张居正之关系来讨论,却忽略了与案件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辽藩自身的因素.通过分析辽藩宗人对此案的态度及辽王与辽藩关系的变化可知,嘉靖时期辽藩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以广元王为首的辽藩宗人在废辽一案中的推波助澜,共同构成了辽王被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隆庆二年发生的辽王朱宪?被废一案历来颇具争议.以往研究多从辽王信道或其与张居正之关系来讨论,却忽略了与案件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辽藩自身的因素.通过分析辽藩宗人对此案的态度及辽王与辽藩关系的变化可知,嘉靖时期辽藩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以广元王为首的辽藩宗人在废辽一案中的推波助澜,共同构成了辽王被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明隆庆后期发生的“俺答封贡”,是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解决该事件的主持者和决策人问题上,许多学者均认定是张居正,然而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解决该事件的决策者所处的政治地位、在封贡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明清历史文献的记载等方面来考察,其主持者和决策人是高拱,而不是张居正。高拱主导了“俺答封贡”事件的全过程,他是解决该事件的真正决策者。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被进步思想家李贽称为“宰相之杰”。他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于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以裕王(即穆宗)讲官的身分进入内阁后,次年,便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政见。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即位,他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前后当政十年。在此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奥妙,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王世贞文学思想论析汪正章王世贞(526—1590),字元美。号风洲,江苏太仓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王倬乃南京兵部侍郎,父王亦一名将,官至右都御史。王世贞一生经历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因才大气盛、憎恶奸佞,以致遭到三朝内阁首辅产嵩、高拱和张居正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见家谱资料、地方志、文集等,从张居正社会家世对张居正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张居正回乡葬妻时间应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而非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张懋修、张允修应为张居正第三子、第五子。  相似文献   

17.
[说明]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这封信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张居正出任首辅一年多之后。这时张居正面对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封信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居正富国强兵的法家路线。信中张居正提到“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并指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个根本问题,张居正提出了“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查刷宿弊,清理逋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立足于封建自救的改革家。从张居正出任首揆的那一天起,他的每一措施,每一举动,无不牵连着众多的言官;他生前抱负的实现,甚至他死后的荣辱;都与言官不无干系。因此,探讨张居正与言官的关系;找出他们之间关系背后的内涵;对于我们加深对明代言官特性的认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张居正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处于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过“土木之变”,“庚戌之变”,加上南方倭寇的骚扰,使明王朝疲于应付。同时,流民运动、农民起义,以  相似文献   

19.
由于皇帝年幼,万历初政只能是顾命政治。根据穆宗临终的安排,这一顾命政治是集体顾命,而不是一人顾命。但在皇位更替之际,张居正与内廷势力通过政变改变了这一模式,最终形成了张居正一人独当顾命之任的局面,其压力陡然增加,其任务更为艰巨,其手段必然特殊。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张居正的政治行为,就必须以顾命政治的视野来认知。可以说,在十年的顾命生涯中,张居正根本就没有顺利而又圆满地完成这一特殊的政治任务:他没有将皇权顺利移交到神宗手里,没有将神宗培养成“圣君”,没有组建强干精明的内阁和九卿班子。随着他的病逝,由其主导的顾命政治便轰然崩塌,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张居正“人亡政息”,其实就是指万历初年顾命政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20.
瀛山书院源于北宋詹氏书堂,至南宋詹仪之以理学名世,遂有朱熹往来辨析大学之旨,朱子学说成为书院学统。隆庆二年,王畿门人周恪任遂安县令,复建瀛山书院,倡导阳明心学。王畿、钱德洪分别撰写《瀛山书院记》与《瀛山三贤祠记》,以朱子晚年定论为突破口意在促使书院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万历七年,张居正禁毁阳明讲学书院,瀛山书院终以朱子过化之地免于劫难,开启了由王返朱步伐。清前期,王学趋于黯淡,朱子理学再兴,瀛山书院逐步展开尊朱辟王实践。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刻瀛山书院志》即未收王畿记文,钱德洪记文也被刻意删改。明清之际的学术嬗变同时波及当地士人,地方志也对钱、王记文加以删减、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