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学堂,不仅是中国新教育的发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产生。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审读这一历史,不难发现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及其对传统人才观念的突破是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诱因;而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所折射出的则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结构变革的产物,这成为职业教育产生的深刻动因。回顾这段历史得到的启示是丰富的。面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于本土化;在于形成多元、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张力。  相似文献   

2.
张謇既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实业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张謇创立了中国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同时构建了早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特别是对南通早期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謇的基本教育理念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重视“基础类、师范类、社会类”全方位教育。以此为指导,张謇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为近代南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教育团体之一,其在黄炎培等人的领导下,以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通过开展职业教育调查与研究、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刊行《教育与职业》杂志、出版职业教育书籍、试办职业指导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少年观,是人们对于少年属性及少年问题的总体认识,中国近代以来少年概念和少年观的演变,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的少年认识产生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经历了社会大环境的更迭与统一国家的建立,并在政治文化运动的熏陶下逐渐深入,最终形成反映社会变迁以及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培养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系统性认识,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就近代中国而言,城市是社会现代化的策源地,城市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对近代城市的发展变迁进行个案研究,由此来深入细致的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张莲波鸦片战争前,在我国严格地说没有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来临,资产阶级维新派渐渐地注意到女子教育问题。此后,关于女子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近代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认识...  相似文献   

7.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h]而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王震同志就曾发出号召,要求全国上下:“必须提倡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n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深入浅出,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p]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中国近代史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及杨贤江等有识之士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改造、更新传统教育,提出的“三育”、“四育”、“五育”及“新五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近代教育价值取向及精神层面的嬗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社会进步之需要,各国教育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力图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模式、产生原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师专教育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作一探讨,以便能更好地认识、把握与顺应这一国际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大体经历了1840—1899年的萌芽期、1900—1911年的兴盛期和1912—1927年的飞跃期三个历史阶段。它萌芽于民族危亡、西学东进的社会背景下,兴盛于实业救国、经济强国的时代要求下,又在科学民主、男女平等的呼唤下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个阶段的变迁都是社会进步、主流教育思潮和国人觉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影响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迁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当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经历了从器物(技术)层次到制度(社会)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的过程。据此,作者剖析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线索及背景乃至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职业伴随着劳动分工而产生,职业教育则是近代大机器工业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以不同的名称表述,赋予不同的功能。"五四"时期职业教育的多元共生,反映出人们对职业教育概念、功能的不同认识,这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跨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赖某深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外乎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留学各国、出洋考察,获得对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感性认识;一种是通过与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商人的接触,增进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有其深远的背景,也有其明显的主线:即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近代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如政治色彩浓、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理论缺陷大等诸多问题,但它为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黄炎培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1917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面向社会、面向工农和敬业乐群等教育主张,都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朱经农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教育史学界尚未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与他对近代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不符。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朱经农全面的教育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包括儿童本位的基础教育思想、实用与育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美"与"实"相统一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的公民教育思想、知识与精神兼顾的科学教育思想等,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宝贵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我国女子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所起的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一是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制约,二是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科目设置的不合理和狭隘性而导致。考察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科目设置变迁及其对女子地位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对于促进现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浙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实业教育机构──杭州蚕学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文学堂章程》之后,在农业实业教育的基础上,浙省各类型的实业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到民国初年,具有浙省特点的实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它为浙省乃至我国近现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10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社会组织,她与中国职业教育相依相伴走过了百年历程,期间迭经社会动荡、政权变换、政治冲击、经济变革,依然充满生机和前行的动力,无论是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