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信是主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变迁改变自信生成的环境,也影响文化思维模式塑造自信品格的方式。本文探讨在社会变迁引致的关系流动背景下,中庸实践思维对自信的作用机制。两个实证研究发现,中庸思维对自信的作用方式有实践领域和过程性差异:在做事与为人领域直接作用于自信、在自我领域则通过调节关系流动性作用于自信;中庸实践过程因子(多方慎思、沉着克制、事后反省及迷惘委曲)作用于自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另外还讨论了中庸实践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品格塑造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思维互嵌方式,在概念整合视域下,探讨了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空间隐喻翻译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中庸》空间隐喻包括三种类型:状态、等级及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其中状态空间隐喻占比最高;译者舍弃或半保留源域空间概念,展示原文文化的深层含义,并将空间概念词隐喻义明晰化;概念整合对《中庸》空间隐喻英译具有较强解释力。此研究不仅加强了概念整合与空间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互动,也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认知理据,同时也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中庸思维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运用中庸思维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对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庸思维与人格中严谨性的相关均为最高;(2)在中庸思维中男生的多方思考水平高于女生;(3)独生子女在中庸思维的和谐性维度分上边缘显著于非独生子女;(4)在人格因素中男生的神经质与随和性均显著低于女生;(5)独生子女的随和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的情绪表达(例如表情、姿势等)在人际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非言语情绪的文化特点归纳评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的影响,发现非言语情绪表达既存在文化普遍性,又存在文化差异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对非言语情绪表达的影响较大,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表达情绪,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压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了人们在非言语情绪表达模式和识别上的差异。未来可以从文化所衍生的其它角度为非言语情绪表达研究加入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自信人格研究是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新近发展的研究主题和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基于当前自信研究的现状,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大学生自信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了自信人格诸层面与心理健康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整体自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预测力和显著影响力;不同自信得分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诸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均为"高自信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优于"低自信组"大学生,增强个体自信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尽管个体过度自信一度被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但团队成员过度自信与提升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却不能简单移植。从认知社会网络的视角,借助情景实验,对过度自信、个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认知及其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过度自信作为个体认知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团队创新活动中有可能成为制约个体创新绩效提升的瓶颈;过度自信导致个体高估其社会网络的结构嵌入特征,在降低认知社会网络准确度的同时,也使得高水平的个体创新绩效难以实现;社会网络中心性的自我认知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深层互动规律的揭示,为管理者有效开展网络认知监控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背景中,一些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不要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是优秀文化,其实,历经千百年发展,拥有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特点的中华文化,才更能彰显优秀文化的本色。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鉴于此,本文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探讨践行文化自信应从社会个体着手。让社会个体在与社会维度、文化维度构成的生成过程中,增加其社会认知,提高其人生境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并通过与其他社会个体的互动,带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信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在当代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定的思想文化的形成,都有自己的社会根据。中西这两大文化系统,都在自己特定地域形成的历史传统,凝结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开拓性智慧和创造性精神,由于社会形态在不断发展演化,所以中西文化都面临着各自的机制转换流程,都在这种转换中相互借鉴。本文就是在论述这一点中着重指出,中西文化趋动,是沿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规律进行的,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在总结本世纪与展望下世纪理论思维中,创立走向未来的思维模式。本文还着重研究了当前中西思想文化的具体特点,认为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异,是在各自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下产生的,并认为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西的超越之途,必须建立在深刻认识它们之间差别之所在,才会取得成果的,这就是本文论述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从广州、福州、郑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实地收集的764份数据,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假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户籍转换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越符合经济理性、权利歧视规避和承认渴望的动机特征,其愿意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对这些动力作用机制的偏离或“抑制性”越强,其保留农业户籍的倾向性越高。该发现证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力机制在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作为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农民工个体在户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逐导向、权利维护诉求、社会承认渴望的逻辑行为特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动力结构和复杂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词汇化研究中我们一般关注组合个体的语义特异性和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另辟视角,考察组合的义类共性和现时结果。我们对收录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名物+方位”组合进行了考察,发现这种组合的词汇化结果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目标词义类范畴与词汇化程度分类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义类的方位维度特征、方位不规则个体的特性、名物词的义类特征、义类的词汇化程度差异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发现自然度规则和需求量规则对“名物+方位”组合实现词汇化产生影响,并且两种规则的形成受到认知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制度的功能是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中西方人对人与人关系规则和制度的认识和设计存在着思维上的明显差别。在中国古代,制度的设计总是把个体置于依附关系的网络中,并相信通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依附关系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并遵守网络中的规则,因为这种规则的核心是家庭关系规则的放大,一切冲突都可以在人伦"情理"中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在西方古代,制度的设计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和规则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及法的形式来处理和约束,人间不存在总是善良的"天使",哪怕是政府及其官员本身,所以,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13.
研究加权网络中社会增强效应、连边权重和网络结构非局域性效应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将网络个体间的亲密程度定义为节点之间的共同邻居数,并基于亲密关系赋予边权值。通过研究发现,当个体越倾向于接受亲密朋友的信息的时候,信息越不容易大范围传播,即强连接会降低传播范围;反之,当个体倾向于接受非亲密朋友的信息的时候信息更容易大范围传播,即弱连接会增加传播范围。强化效应强度较小的时候,随机网络可以比规则网络传播范围广,反之规则网络传播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4.
中庸与和谐是两个非常有特色的本土概念。中庸思维是中国人最为凸显的思维,也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谐是当今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的主题。本文以重庆、广西、广东、上海若干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西方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探讨中庸思维、组织和谐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庸思维对员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庸思维对组织和谐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组织和谐对员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承担了一定的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一个人曾象周作人那样以如此明确、坦然的态度自命为中庸主义的信奉者。他多次直截了当地承认:“我最喜欢谈中庸主义”。“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我的理想只是中庸”。“这毫不含糊的表述,显示出他对自己崇奉中庸哲学的一种自信。在他看来,中庸哲学自不可避免地会存有某种弱点与不足,但决不是一个什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问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异域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同民族间在文化历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方面的差异,构成了语义理解中的障碍。只有克服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其他信息来说,情绪信息往往会引起情绪障碍患者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在注意实验中,与中性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从而引起注意偏向。通过转换代价和任务规则一致性效应两个指标阐述了任务转换范式下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加工机制,并指出这两种指标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注意偏向中的两个不同的认知控制加工,为情绪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提供必要的依据。文中最后还指出了ERPs、f MRI新技术是未来任务转换范式下研究情绪与注意关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信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该文尝试用系统分析的观点提出了自信概念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 ,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自信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前 ,自信研究在人才选拔与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及具体教育实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