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贝奥武甫》到《失乐园》所实现的英语史诗发展的转折切入,对两部史诗的结构、主题和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贝奥武甫》使用古老的日耳曼语言,将氏族部落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糅合起来,造就出一个英雄时代日耳曼世界的微缩景观,而《失乐园》使用诗人独创的"庄严体",将《圣经》故事、希腊和阿拉伯神话与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糅合起来,编织成一个穿梭在天堂、乐园、混沌界和地狱之间的宏大悲壮叙事。分析认为,弥尔顿及其《失乐园》对英语史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古典诗人,对英语诗歌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贡献之一就是通过三大史诗的创作实践建构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庄严体。以其三大史诗之一的《失乐园》为主要依据,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想象/设喻/用典、音韵/节奏/诗体和拉丁风味的措词造句等三个方面对弥尔顿的庄严体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正是这种"庄严体"赋予了弥尔顿的诗作,特别是史诗《失乐园》,构思宏伟、语言典雅、音韵铿锵、意象瑰丽的特殊品质。  相似文献   

3.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读约翰·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时,我们会深深地为诗人所表现出的绚丽多彩、气宇恢宏的气势和 他所精心塑造的豪情冲霄的英雄撒旦的形象所打动。本文拟从结构铺陈、场面描绘、人物塑造三个方面着 手,浅论《失乐园》震古铄今的崇高风格。  相似文献   

5.
约翰·弥尔顿的史诗巨作《失乐园》中刻画得最成功、最具有生命力的形象是撒旦,没有撒旦便没有《失乐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其艺术生命力在于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他的人物形象来源于《圣经》,但比《圣经》中的撒旦更有魅力,弥尔顿对其进行了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一直颇具争议,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诠释。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为了表达他的革命精神和宗教思想而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对《圣经》的传承与超越表现在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这两个方面。就经典互文而言,《失乐园》第7、9、10卷在情节、题材和主题上与《创世记》第1-3章构成尤为显性而密集的互文指涉,主要显现于弥尔顿对《创世记》文本大量且大胆的引用和转述;就文学想象而论,史诗对上帝所造之物的拟人化和具体化描写丰富了创世造人情节;对亚当夏娃尝食禁果前后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类堕落带给大自然伤害的艺术化呈现拓展了人类堕落题材;关于亚当夏娃对待惩罚之态度与认识的诗性描写深化了罪与罚主题。通过经典互文,史诗传承了《圣经》原有的宗教文本内涵;通过文学想象,诗人赋予《失乐园》独特的宗教审美意蕴。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共同成就了《失乐园》永恒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9.
史诗《失乐园》是17世纪清教诗人、革命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写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生态主义解读,揭示弥尔顿作品中的生态主义思想,并展示了早期英国文学中所体现出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上帝、亚当和夏娃、撒旦所构成的上中下三界的宇宙景观,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心理及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同质的契合,其中撒旦式英雄源自心灵的地狱——心理潜意识,其反叛性也正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深切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对于《失乐园》的研究中,学者们常认为弥尔顿主要通过撒旦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矛盾。弥尔顿不仅仅是将自己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撒旦一人身上,而是将其分别隐藏于诗里的几个主要角色中。这几个角色所代表或体现出的矛盾有角色自身的矛盾,也有角色之间交互影响的矛盾。通过弥尔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及引人入胜、宏伟非凡的语言,这些矛盾凝结成其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筑出《失乐园》这一巨著。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是弥尔顿所关心的新兴学问之一,他认为地理学是博雅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长期关注地图的出版。他对地理学的兴趣也反映在诗歌作品如《失乐园》及《复乐园》当中。特别是在《失乐园》中,他透过明喻将撒旦的行动或经验比拟为欧洲远洋贸易的商船船队,这些商船船队穿过好望角,来往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在香料的交易上获得巨额利润。弥尔顿透过这样的明喻,制造出一种互文批判的效果:一方面由商船来批判撒旦,一方面也由撒旦来批判商船。这证明了地理知识对弥尔顿的思想及作品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是弥尔顿所关心的新兴学问之一,他认为地理学是博雅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长期关注地图的出版。他对地理学的兴趣也反映在诗歌作品如《失乐园》及《复乐园》当中。特别是在《失乐园》中,他透过明喻将撒旦的行动或经验比拟为欧洲远洋贸易的商船船队,这些商船船队穿过好望角,来往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在香料的交易上获得巨额利润。弥尔顿透过这样的明喻,制造出一种互文批判的效果:一方面由商船来批判撒旦,一方面也由撒旦来批判商船。这证明了地理知识对弥尔顿的思想及作品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史诗《失乐园》的最后三卷是史诗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史诗主人公亚当夏娃在前九卷里因屈服于撒旦的诱惑而堕落并失去伊甸园,但在最后三卷里获得以“谦卑”“忍耐”和“信仰”为核心的“内在精神”之“英雄知识”的装备,成长为弥尔顿始终倡导的“基督式英雄”,以怀着“心中远为快乐的乐园”,迎向孤寂艰难的未来.由此,史诗的最后三卷为堕落世界里那些已经堕落或可能堕落的人树立了“英雄精神追寻”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诗作《失乐园》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通过撒旦和人类两大堕落人物形象来阐释长诗《失乐园》的主题,为《失乐园》的主题解读提供一个新视角。自由意志在理性、真理的指引下使个体走上正确的道路;自由意志偏离理性就是对自由的滥用,没有在真理的指引下运用理性,欲望便遭到了罪的玷污。弥尔顿的理想人格就是:既自强,又自制;既有自由意志,又有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弥尔顿诗作《失乐园》的主题是复式开放性的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历史、宗教和人性的角度 ,重新审视它的主题 ,认为反思叛逆、企盼理性正是诗人在《失乐园》创作中力图体现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8.
弥尔顿的写作意图是"维护永恒的天旨,向世人昭示天理的公道",作为革命诗人,弥尔顿要用他的诗唤起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斗志.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体风格等几方面分析了《失乐园》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弥尔顿是英国十七世纪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名字常常和他不朽的史诗《失乐园》联系在一起。然而人们在分析、评论及研究他的作品及思想时,常常忽略了他的另一方面:他的一篇篇洋溢着哲理、闪烁着智慧、充满对自由的向往与强烈的斗争精神的政论文。这些文章或就社会婚姻问题进行探讨,或就教育学风问题抒发个人所见,或痛斥教会之腐朽,力言宗教改革,或声讨暴君之罪恶,为人类自由大声疾呼。这些政论文向我们展示了弥尔顿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及参加政治斗争活动的各个侧面,对我们研究他的后三部史诗不无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