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简·爱》和《飘》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两个出身平凡中却具有独特思想的女性---简·爱和思嘉·奥哈拉。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飘》都称得上是描写旧时代女性中最经典的著作,这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敢于对抗时代、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等鲜明的人物特征。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受到了旧时代社会压制,但最终通过行动收获到了真爱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的《公主》和杜穆里埃的《法国人的小湾》对两性关系主题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两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女主人公的冒险爱情故事。但由于叙述角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故事结构和人物模式,展现了性别立场相异的两位作家对两性关系及其理想状态的思考与探讨。虽然对灵肉交融的幸福渴望是人类两性共同的追求,也是劳伦斯和杜穆里埃的一致关注,但两部作品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性关系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伊豆的舞女》和《边城》分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展现纯美爱情的经典之作,而薰子和翠翠则分别是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两位少女不仅在形象上具有较多的共通性,而且都有着悲剧内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本文拟对两位少女的形象做以比较,从而展现薰子和翠翠所赋予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与阿来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这两部著作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两部著作都运用了"傻子"视角,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两位作家对情欲主题作了不同表达,最终都通过一个家族不可阻挡的败落反映时代的风吹云散,成为文学经典。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叙述视角、人物设置、宗教因素、情欲主题、故乡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解析两部作品如何运用这些因素营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庞大家族故事,可以看出福克纳对阿来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是一位波兰裔英国作家。1896年发表的《海隅逐客》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该小说着力描述了两位殖民地女土著。她们在身份认同和对抗西方殖民主义的过程中都遭遇了危机和困境。相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权来说,她们都属于边缘女性。  相似文献   

7.
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赫赫有名、举足轻重的作家,而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影响颇深的作家。两位作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评论界中的“宠儿”,“褒贬不一”、“饱受争议”成了评价两位作家作品经常使用的词汇,而哈代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与劳伦斯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裘德与保罗追寻的精神之爱与欲望之爱,可以更好地理解哈代与劳伦斯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作,《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两部作品几乎作于同一时期,都是早期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国内现存的研究都是单独研究其中一部,将两部作品对比研究的论作还没有看到。采用互文性理论以及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与补白艺术手法对两部作品进行互文解读,通过对比,更清楚地勾画出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的真实处境。对比研究两部作品不仅为学界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而且赋予两部作品新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含义。  相似文献   

9.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追述的小说,都是在讲述爱情"寻求"的主题,遵循"失而复得"的模式。简.爱和罗切斯特在相识相恋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最终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希克厉在尘世虽然没能和凯瑟琳在一起,但当死亡降临后,他在死亡这种永恒中和凯瑟琳得到了同一。虽然两位作家作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姐妹所处的环境相同,作品里爱情主题模式也相同,但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两位作家在处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安排上大不相同,而这种不同的安排是由于文本的情节复杂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和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题材不同,表现方法乃至风格特点也不相同,但却都写出了故事发展结局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除了两部作品的结构特点显然不同,却均能根据故事情节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巧妙构思、精心设置结构以外,最主要的是两位作家都以批判的态度揭露了旧社会腐朽、没落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立足于社会道义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之刃,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母爱与暴力并置,深入挖掘潜沉于黑人灵魂深处不屈的悲剧精神: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困境,以自己的柔弱和不屈为自己求生存、求自尊、求人格、求希望、求未来。  相似文献   

15.
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论徐訏小说的理想女性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6.
唐宋小说作品中多描写爱情之作,但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问徘徊,而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在感情与性欲的旋涡中浮沉。分析两个时代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同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无名氏的爱情小说故事中媳藏着乍明乍现的哲理意蕴与文化反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风格,对现代小说文体革新具有创造性的意义。以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现代派的艺术创作给传统的言情传奇文学带来不可思议的革命,后期现代派虽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但是它丰富了新文学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色彩,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西德尼.谢尔顿被公认为是美国最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涉足领域广,让人读罢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小说大多以西方上流社会的活动为背景,主人公多是美丽、坚强、有事业心的女性,她们大都历经了家庭的不幸,个人经历曲折,爱情也几经波折,但最终都能从逆境中挺立过来,性格中都有坚毅、不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20.
谷崎润一郎笔下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玩具与神。玩具象征着官能美的极致,神则象征着古典美的永恒。无论哪一种女性,她们都是美的载体,谷崎通过这些女性传达出其独特的美学理念: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强者;最美的东西就是年轻女人的肉体;在丑恶、怪诞中存在着美。谷崎的美学观念与他的恋母情结以及复杂的恋爱婚姻经历息息相关,同时,日本的传统文学和西方的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