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节点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但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合作陷入困境。通过对 所构建的博弈模型的重复博弈进行分析,证明了只要博弈双方以长期利益为目标,合作才是最优战略,从而说 明了供应链企业间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可能与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流于形式和缺乏稳定性反映了区域共同利益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困境。囚徒困境模型分析表明:困境的根源在于合作过程中机会主义的存在和短期利益的诱惑。猎鹿博弈和重复博弈分析表明:建立有效监督约束机制和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培育信任机制,坚持对背叛行为的惩罚可以战胜短期背叛利益的诱惑。推动地方政府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合作的引导和激励,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博弈论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博弈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中,通过高等教育相关利益者的一致性分析,借助合作博弈模型,证明了高校最优联盟的存在。该联盟的存在是高等教育合作各方为获得共赢局面的集体选择。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地方政府间府际合作水平,使地方政府间关系从"零和博弈"趋于"合作博弈"。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当前治理变革的趋势。从多维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间府际合作的"囚徒困境",在多视角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提出困境的消解方案。  相似文献   

5.
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深,跨国和跨区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探讨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在对国际科技合作、合作创新以及合作博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博弈理论,系统的对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得到了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同时,以两个企业合作第m次合作创新为实证,归纳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可行性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策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绿色环保产业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主要合作领域之一,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区域,与我国环保产业合作日益密切。该文在分析中国—东盟国家环保产业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中国—东盟国家环保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中国同东盟各国环保产业合作博弈过程中合作博弈均衡解及选择长期均衡的条件,认为中国—东盟国家进一步开展环保产业合作应从构建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网络,推进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全面贯彻中国—东盟合作纲领性文件,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纯粹的竞争或合作均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竞争抑或合作的最大困扰乃收益分配问题。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我国保险公司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可以看到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三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竞争与合作的难点,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社会选择合作创新策略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同时期管理模式的变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竞争、合作与协作创新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化过程最主要特征,协作创新是竞争和合作创新的高级发展阶段,合作创新是竞争转向协作创新的桥梁,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华传统文化"DNA精髓"作为合作创新的文化资本,决定了合作创新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策略的博弈选择。  相似文献   

9.
博弈视角的冲突与合作均衡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突,源于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理性和一次博弈;合作,来自共同利益、集体理性和重复博弈;路径,"相关均衡"——博弈均衡选择、"聚点均衡"——默许交流机制、"谢林定理"——限制己方行为、"强势威慑"——构建混和战略。冲突—合作—路径,以博弈方式所达到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10.
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共享博弈,知识共享博弈是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重要的知识行为,对其研究可以有效地辨识知识共享主体间博弈过程,为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策略选择提供依据。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企业合作研发中知识共享的冲突及其原因,提出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博弈的路径选择和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合作研发中知识共享博彝模型,求出知识共享博弈均衡解,并对博弈均衡解进行分析,指出了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博弈行为策略,提高了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政府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博弈关系是研究政府行为的一个关键方面。这里拟运用博弈论的部分原理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建构,进而探讨协调中央政府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间博弈关系的主要对策,指出中央政府要作好宏观调控的定位;规范政府执政行为;加强监督加强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培训;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争取利益“双赢”。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业来说,要鼓励占市场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中小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各自的创新策略不同,从而对技术创新的效用也不同,双方对技术创新投资时都本着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二者在投资决策中相互博弈。通过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并试解释某些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提出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焊接接头不平顺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应通过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追求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共赢。但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合作陷入困境。通过对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交易状况所构建的博弈模型重复博弈进行分析,论证了供应链企业间长期合作的可能与必然,得出了双方充分合作的均衡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证这个条件实现的系列措施。简要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与博弈论的理论知识,并构造了博弈论下的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地下经济的自然形成和发育是小贩们自由经济权利的确立和运用 ,基本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笔者利用经济博弈论知识对地下经济现象中的夜宵市场进行博弈分析 ,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解释小贩与警察的博弈 ,用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双价市场交易模型来解释小贩的需求者学生与小贩的竞争者学校餐厅的博弈。在此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地下经济问题的 3种方案 ,并讨论了其实际市场经济运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环境治理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项新的制度,对区域环境保护制度改革进行博弈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说明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也应该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中心-边缘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运动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集聚还处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应加强整体性的规划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经济决策是在与各种市场经济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条件下所做出的。政府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应充当好这样一个角色:把自己定位为博弈棋局的主体,充分考虑到对手的反应,主动调整经济政策。在与其它市场经济主体的博弈中,政府应当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关注经济政策的运行及其实行的效果,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迅速前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伴而行。在建筑重点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运用博弈论基本原理,从施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双方的利益入手,分析二者“治理”与“监察”的策略选择,提出了重点工程建设中污染治理的激励机制和两条可行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国家经济是否有活力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屡遇困境。在此背景下,以博弈论的全新视角研究江苏省泰州市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利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就银行资本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行动态分析,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做出协调均衡的相位图,得出该地区解决融资难的最优解,并从目标层、基础层、操作层等层面提出金融制度创新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与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趋向,划分了俄罗斯经济转型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伪"上策纳什均衡"的主导时期;第二阶段为有限理性试错纠错的单核多方博弈时期。在建立伪"上策纳什均衡"模型和有限理性试错纠错的新博弈策略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俄罗斯转型经济发展的缺陷与改进的主要原因,即其前期轻视了经济转型工程的复杂性和策略选择的短视性,导致博弈对局中的主体缺位和陷入集体行动困境,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结论和借鉴意义是,经济转型国家的政府与民众,对外应以理性人假设来看待国际经济和政治的交往,对内应采取有限理性试错纠错的博弈策略,稳定经济环境,探索切实可行的转型经济理论,避免教条化和简单化,经济才能稳步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