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新视角:储蓄替代型证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已部分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现状和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央银行今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款明显增加,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存款和储蓄今年l一7月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且有迹象表明,居民储蓄增长速度还有继续加快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可比价格和可比货币比较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增长的态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储蓄倾向的变动特点,指出我国改革以来存在着居民储蓄增长和储蓄倾向上升过快的问题.从居民储蓄与消费变动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倾向过高既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也有国民经济变动的内在原因,但与非自愿储蓄或强制性储蓄无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来推动这种变动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巨额储蓄存款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正是在对以上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的认识界域里,巨额居民储蓄是经济起飞的资金来源,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将其放在一个更深的层面来加以研究,又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机。居民储蓄的非常规增长使得总储蓄结构失衡问题,是目前我国金融界和经济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理性地分析居民储蓄非常规增长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并消除危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放开经营界限、加快业务融合,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产品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打破制度障碍,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不失为有效分流巨额居民储蓄、填充银行体系"黑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居民储蓄可以为投资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对1979-2011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储蓄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证明,它们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脉冲效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是正向持续的,储蓄对于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符合中国金融增长的基本规律性。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获得快速增长后,使居民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两因素作用下就构成了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形成的基础。目前,在中国居民的储蓄增量中,手存现金比重有下降趋势;虽然居民持有购买证券保险资产比重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在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大和市场发展不成熟条件下,证券市场分流居民储蓄的能力有限,投资于银行储蓄存款是居民的主要资产选择,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居民购买证券保险资产的比重不高。因此,居民储蓄增长中银行储蓄存款比重高居不下是必然的,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除1988年以外,1979—1989年11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34.83%,比同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高出近三倍①。但是,过去很长时期,储蓄增长并未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人们对储蓄的认识长期停留于传统形式,即认为储蓄的稳定增长能推迟购买力的实现,缓解市场供求矛盾,有利于银行筹集大量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借鉴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对山西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发现重化工产业结构存在高储蓄效应。其传导机制是:在重化工产业结构下,工业的波动性大,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大,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较大,从而表现出高储蓄率现象。本文的启示是: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重型化导致的较强的经济增长波动性,可能是居民储蓄率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警示意义是:保持产业结构的适度均衡对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税收通过促进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降低消费税和对个人利息收入征收所得税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以及传统经济结构的局限性,促成了利息税的开征.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大幅度增长,这当然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的变化是储蓄增长的重要原因。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后,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储蓄奠定了物质基础;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的分配制度的确立,使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储蓄增长创造了条件;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育,形成了有利于储蓄发展的环境;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储蓄的增长。在人口变化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收入相对提高,为储蓄创造了条件;在人口结构上,70年代后,在总人口的比重中,少年人口下降,成年人口上升,说明储蓄主体在扩大;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既增长了储蓄的物质基础,扩大了储户队伍,也增加了储蓄主体的储蓄意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初,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达16亿元,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高储蓄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渠道、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还需转变居民个人理财观念。  相似文献   

16.
储蓄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储蓄率的变化及决定储蓄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储蓄的众多因素中,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加快了我国人口转变及老龄化发展的步伐.老龄化的发展必将改变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影响储蓄-消费模式和储蓄率.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受到了消费需求疲软的冲击 ,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消费需求却没有相应地增长 ,而居民储蓄在大量增加。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 ,笔者构建了一个预防性储蓄模型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 ,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 ,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随之增加 ,说明这是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分析李茂生柏冬秀作者认为,研究居民储蓄用于投资的转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居民储蓄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居民储蓄行为特征和储蓄种类,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居民储蓄的诸因素,居民投资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居民收入增加,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长级储备期;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价格心理预期走低,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因此,消化这些巨额资金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全面普及;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利率水平、政府政策以及居民收入差距对储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针对我国偏高的居民储蓄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