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成果,是为人类服务的,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技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是为了使人们发现原来被遮蔽的世界,以便为生命存在提供一种全新的便捷的方式而存有的,是有利于人类的一项积极性活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项技术发明都会将人类托入一个崭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和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前资本-技术时代,人类处于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资本-技术的现代社会,人类处于技术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由于资本和现代技术的生产、消费的异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割裂,导致现代人陷入异化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社会,人类解放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技术-人类共同体”将形成,人的生存方式将进入理想状态。从对西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对未来社会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的展望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和展开,也是一种未来社会属人的生存方式可能性的实现和具体化,马克思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球居民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和非理性的改造,引发出了危及人类生存的十大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一步一步地将人类自己置于困境,人类正处在转折点上,已面临着生死抉择。人类的前途是二重性的和相对的,一切取决于人类自己的求索、选择、奋斗和拼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四个方面:人性的复归、人类生存理想、社会形态、革命行动。人性复归是马克思理解共产主义本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首先构成了人类生存理想。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理想并非是一种乌托邦,它必然要落实在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当中,因此,共产主义必然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形态而存在。最后,为了实现上述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还应该成为一种趋向理想社会形态的革命行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时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当代越来越多的风险走进人的生活世界,使"风险社会"成为任何发展主体都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它不仅使人类生存方式在当代呈现出风险性的特征,而且也预示着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和生存方式的"风险生存"的出现。风险生存虽然意味着人类面临的危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多,但相关哲学反思,既不是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完全否定的概念,也不是旨在完全消除这种风险,而是通过面向风险生存而做出的深刻思考,确立一种通过风险生存走向和谐生存的崭新的人本发展的新思维,并在追求和谐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风险生存的化解。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学的多维意蕴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困境而引发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理论形态,环境伦理学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问题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开拓了伦理学的新领域;其二,它促使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它将使普世伦理由观念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许斗斗 《东南学术》2013,(1):121-127
人类在技术时代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的危机和价值的社会缺失。在当代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对科学技术所展开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反思中,人类对责任价值的诉求,对科学实践的责任呼唤,将成为消解生存危机和规避社会风险的有力步骤。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依重于科学技术,并无法摆脱科技权力话语境遇。表面上似乎是一种两难悖论,一个怪圈,而实质上却是一种文化现象。集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教育于一身的文化,作为解读科技的方法之一,也许是比较有意义的一种理性选择。一海德格尔拒斥将科学技术看作一种工具、手段或行为的观点,提出:“技术是一种去蔽之术”,“自由和去蔽即真理的发生有至为紧密的亲缘关系。”①是科学技术使人们得以深入被遮蔽的世界,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新方式,于是一种新的文化应运而生。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反文化倾向看,新的科技文化最终表…  相似文献   

10.
协调博弈代表了人类生存的进化趋向,它和"竞争合作"同为英语中的新词,恰好表征了数字化时代生存哲学走向的基本特征.数字化时代生产(创造)性与生活性的统一,同时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的信息化,它是趋向美好生活的实质性自由的扩大.如果数字化时代公共领域的特质更具开放性,而网络参与者的实践观又具自主性,那么它很可能创造一个更深层次的民主.人类生存的状态会一代比一代更加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进步,数字化把人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生存层次--和谐共存;如果数字科技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长远看必将意味着共存和谐化的增进.事实上,一种新的文明系统,同时也是人类自身解放的新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在人本生态观的视野中,人类是在与自然、社会、精神这三大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和谐统一中得以生息发展的。然而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的严重疏离却使人类一步步滑向生存的边缘。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生存理念和所奉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慎重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斯蒂格勒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此在重新扩展为抽象的人类主体("谁"),把关涉性的操持强化为广义的技术对象("什么"),并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化的技术与历史性的时间链接起来,以开启不同于生命种系发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第二起源。人的生物实在之外的义肢性文码记忆构成了一种后种系生成中的"被发明",这种在自然遗传进化终止之后出现的可激活的文码就是技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性生存在自然中的延异式到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巴赫金的语言学理论视阈广泛,思想独到,引起了当今众多学者的关注.巴赫金的语言学理论以语言为核心,又超越了一般语言学流派,是一种超语言学.但某种意义上,它又是一种元语言学,直接关涉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意义,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模式,其核心是从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入手,通过把握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而阐明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方式,从而为解决现实的人类生存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女性主义理论所涉及的女性问题作为现代性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域,同样可以纳入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阐  相似文献   

16.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作为价值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作为价值观的人类中心主义,我国学者对它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其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1.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看成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的最高标准,即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为出发点,它不是人类统治主义、人类沙文主义。 2.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未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没有从整体的长远的角度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一种是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主张人的活动要以人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为出发点①。 3.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即“站在人类自我满足的…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与当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提出了以人与地球的关系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改变人的主体性本质,从而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学“大伦理观”的思想先驱。他的“人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诗句,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设想了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与境界。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动物解放/权利论、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等流派致力于探讨最适合人类和自然地球生存的伦理方式,将人类作为存在的“看护者”的本质具体化,这些都是对海德格尔有关思想的积极回应、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负责任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图景的一种规划,将责任与技术进行内在性的深度关联。技术的可信度与人类对自身的信任是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信任。就负责任人工智能而言,信任作为一条主线,以理念的形式出现在它的目标、趋势、任务之中,并覆盖了与该技术发展的所有相关方;信任作为一种价值观,为负责任人工智能发展共识的形成提供基础;信任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为负责任人工智能的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因此,关于负责任人工智能的信任构建应从人工智能的相关方及其技术特征出发,以全过程、全范围的模式来寻求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信任的构筑途径,进而确保人工智能向善。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维护其自身利益及生存与延续的自然本能在价值评判和社会实践上的一种理论表现形式,其深层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唯我论”和个人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将“唯我论”的认识和价值评判基点从单数第一人称“我”扩大到复数第一人称“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