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中包含着有为。无为而治首先是指要创造一种良为管理秩序;其次是要求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要做到无为而治,最根本的是要把握“道”的内容。道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常”有三解释,“常道”有三种涵义,“非常道”亦有三种规定。理解和把握道,要先确定“常道”,再探讨“非常道”,进而深入于“道”。道就是整体性规律,亦称整体之道,整体之道亦可变之道。对“道”的理解是研究管理思想的向导。  相似文献   

4.
“道”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审美人格思想的高度凝练,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审美人格本体论的“自然之谓道”;二是在“自然之谓道”基础上提出的审美人格境界论——“率性之谓道”;三是审美人格理想论的“王道”。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道不远人”语出《中庸》,朱熹释曰:“道者,率性而已。”恐言不尽意。道不远人至少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道即“人之道”,即社会人生发展变化的道理和准则;二是为道由己,道存在于人的本心,修道就是修性、修身;三是为道不可“远”人,修道者离不开外力的作用,“远人”即“远道”;四是推己及人,修道的目的在于“安人”,讲求“忠恕”。  相似文献   

7.
从词源词义和应用意义两个方面论证:“太”为时间联系,“极”为空间联系,“太极”指宇宙在时空极点状态下的空时关系,引申为宇宙从时空原始状态下,生成、演化的发展规律或模式。“一、中、道”三字近义;“太极、皇极、大恒”三词通假;“道生一”与“太极生两仪”哲学意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1 全部《老子》关于道、德的议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道”的基本特征,讲明君德应该配“道”,即侯王须法道、守道。一是从“道”之作用与表现的角度论述“道”与“德”的本质联系,即二者的本然同一,以及在这一前提下提出的修养理论。《老子》所论“道”之特征,可概括为三:从其作为实体存在说,“道”的特征是:“无名”,“无极”;从其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说,“道”的特征是“自然”、“无为”;从其作为运动过程说,“道”的“特征”是“周行”和“逝曰远,远曰反”。关于第一个方面,《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相似文献   

9.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0.
楚竹书《凡物流形》第二部分文本以“察道”或“察一”为核心概念.“察一”是对“察道”的深化和具体化,“一”与“道”具有相应乃至等同关系,“一”为百物的本体;“察一”、“得一”与“守一”是一个连续的工夫过程,“察一”包括“心能胜心”和“心之所贵唯一”两个层面,并在此突出了“心”的“主宰”和“精一”作用;“修身而治邦家”是“察道”的两种功用,“小彻”、“小成”乃“修身”的两个层次,而“大彻”包括“先知四海”、“谋于千里”和“一焉而为天地稽”三个方面,“大成”指“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的政治功用.此外,“人白为察”当为在楚地流传很久的一种修心之术,而不必以为稷下学之流裔.  相似文献   

11.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抗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其历史焦点地位而常招致多重解构。它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运动,其鲜明特色是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反抗,对机械国家和契约国家的反叛,对市民社会失范的批判,核心是对理性主义的不满。早期浪漫主义思想至今尚未被充分认识,但这并不影响其为后起现代化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利和私利的处置,为公共善与个体权利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中期,为批判科举之弊,祝允明倡导诗文创作,并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诗与文进行了严格区别。而基于对世俗的忧虑等一系列原因,他对唐宋古文大家展开了猛烈批判,杜诗也因此受到牵连。在师古与从今这一问题上,他不断徘徊,难以做出唯一选择,理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我悖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土生子》是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它的文学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该书以别格·托马斯犯罪和认罪的过程表现出伦理禁忌的失范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相反这些禁忌会导致人们失去维系伦理价值观的基本理性.这一事实揭示出伦理失范已经成为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诱因.别格无法逃脱死亡的厄运说明无论社会对触犯法律的个人负有多大的责任,他都不能任由自己的暴力冲动去杀人越货.因此别格的悲剧命运是他破坏社会安定秩序的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予以揭露、批评、引导、协调、解决,促进社会生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媒体的职责。新闻媒体只有把握好人民利益、依法监督和客观真实三个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和有效监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舆论监督重任。  相似文献   

15.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5,25(5):65-71
《张协状元》产生在1202年之后。具体理由为:第一,《张协状元》作者使用北宋末期产生的[烛影摇红]词调、南宋初期的[唐多令]等词牌;第二,《张协状元》作者引用曹豳“山南山北梧桐树”诗歌;第三,《张协状元》的词牌涉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特殊技艺,“大影戏”、“刮鼓戏”、“赚”;第四,《张协状元》作者标榜“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第五,《张协状元》与之后的南戏作品的形态体制有别。《张协状元》代表着戏剧家的戏剧观念:追求故事的市民情趣与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戏剧”是“别样门庭”和“别是一家风”;重视娱乐的戏剧功能作用论;滑稽调笑角色与歌舞类角色的混合;初步确立了时空自由处理原则与演员虚拟表演观念。总之,《张协状元》确定了南戏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市民审美趣味以及虚拟表演观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研究认为 :《病相报告》除了报告 2 0世纪影响中国人命运的各种“社会文化病”相 ,诸如那些源于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病”、作用于人生主体生活的“爱情生活病”、表现为一种凄美残酷的“人性异化病”的奇特“社会文化病”症外 ,更为重要的是还从“生命意识的内在隐秘”角度 ,对那种造成无数文化人个体悲剧命运的“时代文化病”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解构。最后 ,该文指出 :《病相报告》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种种文化病相的过程中 ,非常奇特的是它甚至还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坛种种“文学批评病相”的大暴露 ,它提醒人们 ,那些乏味无趣、“糟蹋文学”、“糟蹋文学批评”的庸俗化批评方式 ,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点评.毛泽东倡导以唯物史观、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及厚今薄古等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毛泽东对古代历史、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富有独创性的论述,体现着他颇具特色的古代史论.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嘈杂的声音体现出一种交流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是现代社会“祛魅”以后价值主观主义的体现,也是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物化、异化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复调小说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对话精神,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工具理性对人的物化的批判,又是对现代交流危机的突围尝试,他的小说世界,就像一个容纳许多不同声音于其中交流、交汇的教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是现代性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其精神内质表现为:深刻反省和无情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堕落。从这一视点来思考五四文学,可以认定五四文学并不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质定性,将之定性为现实主义是一种误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趋近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基本上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但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即教育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基本原理后,他就用“唯物论”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辩证地批判与改造,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