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长期化和家庭化趋势凸显,研究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2017年在我国8座城市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居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住房产权、住房质量及社区类型外,居住隔离和社区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社区社会资本在居住隔离与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隔离状态影响着他们在社区内与本地人的社会交往,进而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靓 《调研世界》2021,(5):12-19
本文运用2017年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管理评价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管理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管理显著强化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其中超大城市强化效应更为明显,而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并不显著;(2)城市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文化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对强化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具有积极作用,而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并未起到显著作用;(3)低龄、非农业户口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群体居留意愿更受城市管理的影响,说明这些群体流动人口为关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年高学历流动人口受到城市管理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科技创新管理.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治理,以作为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依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借以分析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综合考察影响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总体身份认同状况较好,但认同结果与认同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流迁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身份认同均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促进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政策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体系;将青年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消除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社群隔离。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5年囯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的15 000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模型的横向、纵向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支出水平、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以及本地朋友数量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应采取加强对流动人口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居住意愿。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2年G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统计数据,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统计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城市融合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在流入地居住时间对流动人口留城定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雇佣者、在本地生活感觉幸福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定居城市;城市归属感在流动人口城市定居决策中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地,过去一年给老家寄钱数目却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消极的影响.而性别、户口性质、婚姻状况、社会交往对象、是否跨省流动、是否与家庭成员同住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流动形式下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化流动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模式.本文利用8个城市15998个样本,运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流动形式下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家人随同流动可以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影响非个体流动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远多于个体流动群体,家庭消费率、居住社区和社会融入等因素成为影响不同流动群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80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进行Logistic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在城市长期居住”“流动时间”“住房属性”等因素对“80后”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结合全面放宽二孩新政,提出通过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收入,健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分担子女养育成本,建立各项政策配套,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来提高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特点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居住差异与居住隔离状况进行解读,指出这种差异和隔离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原因,需采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家庭压力、流动人口与新生代流动人口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家庭压力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北京地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相关情况为分析数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家庭压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呈现出与家人共同居住的主流模式;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压力主要是经济压力,造成新生代流动人口家庭压力前三位的因素依次是物价贵、住房困难、工资过低;在新生代流动人口家庭压力影响因素中,收入越高,在现住地经济地位越高,现住地的亲属越多,家庭压力越小。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都市村庄流动人口强烈地认同于老乡、亲戚、同学等为纽带而构建的“精神社区”,对居住城市(尤其是对都市村庄社区)的认同感则较弱。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强弱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对精神社区认同感、对居住社区(都市村庄社区)认同感、邻里交往、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这种状况的存在是由于城市社会缺乏有效满足流动人口基本社会需求的相应机制结构,使其转而求助于非制度化的初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草原住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聚居单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契合点,为寻求草原人居环境的和谐,本文主张从草原“环境承载力”和住区“聚集效益”两个角度界定草原住区适宜规模,一方面,控制草原住区的规模无疑是保护草原环境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一定聚集度的草原住区是保障草原住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县城作为中国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单元越来越受到重视,县城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与城镇化的推进紧密相关.对辽宁省五个县城调研发现,以县城农民工居住环境为调研数据,采用县城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两个指标衡量县城差异,采用居住质量、人均居住面积和邻居类型三个指标测度居住环境,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和Mlogit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县城经济实力越强,农民工居住质最越好、人均居住面积越大、同市民混居的概率越大;县城人口密度越大,农民工居住质量越差、人均居住面积越小、同乡聚居的概率越大.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县城应注意人口密度扩张的强度,保障和改善农民工在县城务工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调控房价滋生了一系列热点效应,问题的焦点越来越集聚在“标准住房面积”上。我们应当通过人口与住房面积相结合来制定“标准住房面积”,增加住房资源并节约土地资源,有效遏止投资、投机行为,降低住房的总价,使中低收入者直接受益,从而实现房价调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年上海市典型区域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配偶、收入、职业、子女随迁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居返意愿是典型的影响因子,而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更换住地次数等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贵州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贵州农村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所得资料、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刚进入中等水平,且生活质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略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生活质量越高;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居住方式下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老人拥有儿子的数量对其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针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应以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无子老人为重点,在农村居住方式正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当优先关注和改善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兰州市为代表,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类型上以经济型为主,并有基于伊斯兰教形成的宗教型流动人口;就业方式上,既有利用民族文化实现的清真行业集中就业,又有文化程度低下导致的底层就业;居住状况上。整体保持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个体则以个人租房居住方式为主;在滞留时间上,留城时间较长,长期居留趋势出现。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8.
基于497份辽宁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模型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与其年老后的定居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越好,越倾向于年老后在城市定居;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质量和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年老后定居城市的概率上升;邻居类型对农民工年老后的定居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在县城务工的农民工比在省城务工的农民工更可能在年老后定居城市;与女性农民工相比,男性更偏向于年老后回农村居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年老后定居城市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19.
避险移民安置是改善弱势群体居住过于分散、公益事业落后、环境承载力能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农村康居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而避险移民安置投资大,涉及人数多,关乎民生的根本,眼下政府和移民户都深感困难重重。因此,本文解析了避险移民安置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