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作为解决文物返还国际争议的一种合作型策略,文物返还互惠协议在明确文物来源国对争议文物享有所有权的同时,要求其作出承诺,将同种类别和价值的其他文物租借给移交该文物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并号召双方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文物交流。互惠返还协议兼顾了文物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利益需求,为文物返还争议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以法国超级东方学家伯希和为首的西域考古探险团深入我国新疆和甘肃敦煌,发掘到许多珍贵历史文献文物,从敦煌藏经洞中劫掠走大批文化瑰宝.伯希和劫掠的文物和文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它主宰了法国几代汉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在西方发展起了一门敦煌西域学,造就了法国几代汉学家,推出了一大批传世名著.我们对伯希和劫掠和盗窃我国文献文物的行为要永远严厉谴责,而对于他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成果亦应介绍和吸取.  相似文献   

3.
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文物及考古测绘由二维向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革命性飞跃。在大量测绘实践和分析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微观、中观、宏观等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文物与考古测绘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文物及考古测绘特点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文物考古测绘成果多样化表现形式;进一步指出,将传统测量方法和先进测量技术融合贯通、优势互补是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深度应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60年来,藏区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藏族文化、文物遗产得到极大地发掘、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回顾和评述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60年(1951-2011)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还总结了不足,展望了藏区文物考古工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60年来,藏区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藏族文化、文物遗产得到极大地发掘、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回顾和评述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60年(1951-2011)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还总结了不足,展心望了藏区文物考古工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文物返还国际争议体现了不同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倾向于将文物留存在国内,而另一方则极力主张文物的自由流转。解决文物返还国际争议,应遵循国际合作原则,寻求建立一种以共享和交流为主要方式的互惠性的安排机制,从而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鉴定考古材料属于科学研究行为,关注和强调的是认知的客观性。但对来历不明或盗掘文物进行研究鉴定,可能使文物学术价值转化为市场商业价值。文物的商业化——为了个人利益文物作为商品被利用——将导致对考古遗址的破坏,摧毁增进人类知识的基础。公共利益原则是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西方学界已认识到文物鉴定事关考古学职业伦理,对科学行为与伦理责任之关系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
赖晨 《老友》2012,(4):9-9
沈兼士(1885-1947年)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而且还是热爱祖国考古事业的爱国者。新中国成立前,洋人来去中国自由,在中国各地考古,任意掠夺我国文物。  相似文献   

9.
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考古工作成果能够丰富、扩展人文资源.肇庆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甚丰,旅游经济占有重要位置,把二者很好结合,将促进肇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请求返还鼠兔两兽首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请求返还这两件流失海外多年的文物,以及能够用什么方式追回。以英美近年有关跨国文物所有权争议的重要判决为视角,作者提出中国如欲以诉讼方式请求返还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其关键是采取合理的诉讼策略,主张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才能使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回归中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消失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从章公祖师佛像跨国追索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切入,分析佛像的法律性质,探讨涉案物权准据法的确定及适用问题。该案原告应由阳春村全体村民担任。涉案佛像属于文物,建议村民在荷兰法院提起原物返还之诉。受案法院应当适用物权冲突法确定准据法,即可能适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或荷兰法律。被告在购买时应当对涉案佛像来源产生合理怀疑,因此不构成“善意”;原告应尽可能搜集证据证明《荷兰民法典》规定的20年消灭时效因起诉而中断。依据《香港货品售卖条例》和中国内地物权法理论与实践,被告均不能取得系争佛像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3.
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起因不同、种类多样,且往往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甚至人类共同利益,因此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焦点是文化财产原始所有人与善意购买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应根据争议的起因及具体类型选择恰当的纠纷解决机制。只有诉诸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才能有效化解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二战以来各国针对英国提起的文物返还请求,英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返还事务处理机构“掠夺建议委员会”。在综合考虑法律、道德、买受人是否善意、公共利益等标准的基础上,掠夺建议委员会将作出提出返还请求、同情性补偿、驳回请求人请求等三种建议。委员会提出建议时的考量因素,对于我国此后向英国主张类似权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0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将原法“私人收藏文物”更名为“民间收藏文物”,并由原来的3条增加到10条。新《文物保护法》对民间收藏文物诸条款的规定,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所面临的新情况,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有利于实行适度开放的政策,从而达到规范市场,使民间收藏文物有序流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座落于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居民的村落遗址,被尊称为“中华第一村”。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它的发现对于追溯人类的文明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从“查海遗址”文化保护现状来看,这一文化品牌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打造“查海遗址”文化品牌迫在眉睫。聚集与提升“查海遗址”文化品牌,对于延伸中华民族文明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当前的文物立法存在着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的执行效果较差、守法自觉性有待提高、立法过程中部门权力的博弈客观上降低了立法效率并影响法律内容的有效表达、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不高、救济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以及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物交易市场的不断繁荣,民间文物鉴定行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由于我国目前尚无规范民间文物鉴定人的法律依据与行业管理机制,导致文物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文物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采取的行政干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行行业组织管理与明确法律责任的双重规范模式。建议确立民间文物鉴定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建构文物鉴定人的准入制度,并明确鉴定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新文物保护法的制度创新,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制度、馆藏文物管理制度、民间收藏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论述了新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立法建议,如“文物”概念的立法完善、保护文物“原真性”原则的立法完善等。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随着现代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形成,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政府文物保护工作以颁发政策法规的形式迈出了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的第一步,同时开始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文物调查,限制文物出口,查办文物盗窃、盗运案件,为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