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变异修辞是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变异修辞意象审美是通过表达主体心灵体验激发审美意识外射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接受客体则通过心灵震撼刺激产生审美意象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心理刺激,产生诗性化的语言幻象,达到常规言语表达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作为审美意象的载体,变异修辞能有效帮助实现言语表达中的意象审美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审美能力,是指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审美主体即师生(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按照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和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对审美客体即文本(文章、文学等)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和审美范畴(优柔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在审美时所必需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学,又称审美学,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它是一门研究有关人类审美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客体方面研究审美为象,阐明美的本质、根源和各种存在形态等;(2)从主体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过程,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等;(3)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作用中研究审美活动诸特征,阐明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态集中表现的艺术美问题,这三者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如何在英译中得到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6.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审美主体造成不同的审美感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崇高美以其神圣性和庄严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的运作正迅速介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 ,同时出现了编辑审美意识的滑坡现象。本文从图书美的审美对象入手 ,就图书美的审美主体、图书美审美主体的规定性以及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与市场意识的关系等方面 ,讨论图书编辑活动中加强审美意识的问题 ,以期引起广大图书编辑工作者在出版工作中对美的追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充当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是在呼应集体语言审美定势的同时,渗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以此推动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演进。通过对《哀希腊》五四前后不同译本及其语言背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语言由译入语范式向原作语风格的转化,反映出整个翻译语言的变化发展,折射出语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是双向逆反建构的关系,在主体走向客体的同时,客体也走向主体。主体走向客体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释:文学写作首先要求作者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文学写作活动关注的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文学写作中的客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萌发、产生和形成的,反过来又会积极参与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有其特定的心理形式,这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理性积淀而形成的普遍心理结构形式。其中自由的心理感受表现特别突出、活跃,而审美感受又会不断地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多种心理因素的整合 ,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的心理活动。本文主要论述了对审美感知、情感、想象、感受与感动等美感意识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浅析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意识是社会的人根据美的规律、体验及需求去把握对象世界的心理功能。文章通过分析健美操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素质、兴趣、水平等情况,综合叙述了健美操对美的渗透效应、健美操对艺术美的升华效应以及健美操对智力的开发效应等理论,提出了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潜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里对“媚”范畴予以全面深入的探究,并用理性的眼光揭示其可能的“本然”与“应然”的发展趋向。做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眼光、感性体验与理性审视以及事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由此,“媚”范畴的学理内涵、美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当下存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编辑对期刊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作出的判断过程的剖析,指出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导向意识、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和谐意识,才能使期刊充分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登·怀特的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是在弗莱故事原型理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与尼采审美思想影响下提出的。海登·怀特的四种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分别突出了喜剧妥协论、悲剧的“融合”趋势、浪漫剧的“救赎”主题和讽刺剧的“反救赎”主题,阐释了历史文本中的快乐体验、忧郁体验、悲壮体验和挫败体验。他将这一理论用于研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史学著作,是对经典历史文本的审美阐释、对历史“瞬间美”的挖掘和对改造历史的审美尝试,彰显了现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