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兴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升华了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文化兴校"的理念并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总结,阐述文化可以兴校,提出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大学"文化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文化力"通过"大学精神"转化为"竞争力"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改变.大学校园中的课桌文化作为一扇特殊的窗户折射出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们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徽是一片红色热土和改革沃土,安徽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安徽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初心"教育中的运用,是高校在新时代对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作出的有力回应.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安徽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初心"教育过程中具有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升认同、增强效果等方面的价值优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而在加强开发整合、构建长效机制、探索有效举措等方面精准发力,将安徽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大学生党员"初心"教育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委托,对中国西部六个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两个群体共计810名对象的文、史、哲基本知识水平和文化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师生文、史、哲基本知识水平不高,并由高到低呈下降趋势;(2)大学教师文、史、哲基本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3)大学师生的文化兴趣具一致性和多样性,多数对中国主流文化感兴趣,大学教师比大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更感兴趣,大学生比大学教师更喜欢通俗文化.这些结果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西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两课"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路子,在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厚实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发挥"两课"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文章试图从探索高校"两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研究如何通过加强高校的"两课"建设,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校园中长期存在、广泛流传的"课桌文学"进行了分类汇总.总结出了"课桌文学"的九个特点,即真实性、广泛性、幽默性、文学性、随意性、幼稚性、感染性、庸俗性和破坏性.联系实际,指出了"课桌文学"给教育者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这一群体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促使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必须适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工作措施,帮助这一代大学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新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如何面对"90后"大学新生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互为对象的"人化",是大学人之间"化而文之"与"文而化之"的循环与提升,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发展的灵魂与血脉.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该以文化树人,以文化兴校,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贴近"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增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贴近大学新生,做好关爱工作;贴近"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贴近大学毕业生,妥善解决求职中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应"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要求关注计算机文化意识,超越工具使用;展现计算机应用思维过程,重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从教育者应注意学生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等教学原则,要采用"再创造"、"类比"、"比喻"等有效教学策略方面,探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素质和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桌文化反映出的学生心态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桌文化是当今中国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课桌作为整个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的公德修养 ,也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校园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课桌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 ,但若任其发展蔓延势必使校园受到精神上的污染。因而 ,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净化校园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受其影响,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酷"文化。文章在论述中国大学生"酷"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言语表达、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大学生"酷"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出中国大学生"酷"文化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动因是后现代主义和大学生文化性格的契合,其本质是世俗化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大学生"酷"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应该对中国大学生"酷"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面向全国高校提出的要求。学习和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论述了高校要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努力学习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民族理想、中华传统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意志力、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性,高校共青团工作对策应紧贴时代脉搏,用先进思想占领“90后”大学生思想建设“主阵地”,进一步发挥高校共青团的先进性;以人为本,服务“90”大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工作的实效性;用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团结教育“90”大学生,进一步体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变革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整体进行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针对社会变革中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归因分析,探求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二级学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延伸,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院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学术文化、育人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和标识文化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搞好二级学院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弘扬大学精神,而且对于增强学院软实力、优化学院育人环境、传承学院文化传统、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彰显学院个性特色、塑造学院外部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异质文化隐喻,特别是“唯文化隐喻”,即根植于某个文化群体,与该文化群体的生存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隐喻,对译文读者在辨认和理解上构成较大难度。对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一学生有关《圣经·雅歌》1、2章里的隐喻进行的辨认和理解测试,证明了这个假设。通过对《圣经》六个译本中这两章隐喻译文的分析,描写译者在翻译“唯文化隐喻”时通常采取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社会的双重努力、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益部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真正的大学精神 ,以理性与良知为支撑 ,体现现代教育和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 ,富于人文关怀。既固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具有接纳当代、放眼未来的胸怀。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克服缺憾 ,向理想靠近。  相似文献   

20.
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出发点,从多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指出进行语言技能传授的同时不能忽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导入,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