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文艺》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根据形式与意味在审美经验中紧张关系,以京剧为例,分析这一美学原理在中国传统戏剧的体现及其带来的困惑与张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两个艺术范畴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中西艺术美学内在精神的合致与汇通,从而为中西艺术理论寻找到现代的对话平台,指出"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意"和"意味"的传达,反对形似.  相似文献   

3.
贝尔、朗格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家。贝尔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前者看起来是强调“形式”,而实在突出情感意味;后者看起来是强调情感,而实在突出符号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在情感这一点上达到了基本一致。然而,在创造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创造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动力方面,两个美学家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在美学观的错误根源上,两个美学家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5.
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文论,用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作理论基础,对多种观点进行整合。她的理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她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对抽象形式为何具有“意味”,以及知觉这种“意味”的方式即“直觉”,作了富有启发性的合乎理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8.
艺术和生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真正的艺术必然要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而艺术则因为深刻的生命内涵而获得崇高的地位二在西方美学中,艺术被比喻为“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呈现出种种“生命的意味”来,宗白华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在形式中展示主体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艺术是主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符号,同样,“书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是物化了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外在形式·’冈。重视生命是书法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和美学…  相似文献   

9.
走向现代美学──杜卡斯艺术本质论王继涛,冯学民艺木本质问题一直象斯芬克斯之谜,吸引着人们为之弹精竭虑,苦苦探求,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摹仿说、表现说、工具说、移情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等等,聚诉纷纭,各执己词,并没有哪种说法取得普遍而恒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给艺术下了一个独到的定义:“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因而引起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理论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姗·朗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而她所提出的“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这一新的定义,则是对这个理论最中肯、最合乎情理因而也是最出色的批判继承。如果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二十年代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说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是五、六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我们靠着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方法,建设了我们的现代文论。但这毕竟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文论、冷淡了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大量的精华能够借鉴。从钟嵘"滋味"说可以去理解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理论,从司空图"韵味"说可看文学风格理论,可以从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的平淡有味论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张戒"意味"说能够让我们去认识生活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接收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它揭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和最终目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如何正确把握好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探讨。文学翻译是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度"的艺术;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能否像普通读者那样去确定原语文本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度"的、合理的创造性叛逆。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去把握好"度"的艺术,是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雅卿 《东方论坛》2023,(2):147-156
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他对中国艺术的介绍与阐释也将其引入了英国现代主义的话语范畴。在弗莱等现代主义文化精英的引领下,20世纪的中国风经历了多维度的话语转型,它从文化物质和视觉艺术转向了精神和审美维度,又被纳入了比较文明的讨论之中。弗莱将中国古典艺术阐释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艺术,而注重艺术形式与生命精神相结合的中国古典美学理念也反过来影响了弗莱的现代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解读了克莱夫@贝尔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含义,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