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前""后"的时间指向及其构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后"所表达的时间指向包括时间的次序、时间的方向和时间的位置.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前"后"指时间的次序、方向和位置时的构成机制有1.次序型;2.方向型((1)拟物型;(2)拟人型正向型,逆向型);3.位置型(同面型,正背型).  相似文献   

2.
在对时间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存在本质分歧.分歧主要体现为:柏格森认为存在基于直觉的哲学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并不存在此种时间.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为契机,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展开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这场争论在柏格森方面吸引了包括梅洛-庞蒂和德勒兹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在爱因斯坦方面吸引了包括卡西尔和罗素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双方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延续、深化了这次争论.进一步来看,"时间之争"引发的问题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时间之争"不仅是哲学与物理学的时间观之争,也是理性与直觉这两种根本的认知方式之争,甚至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3.
"近取诸身"是中国古人许慎提出的,"Me-First Orientation"是当代英国人Cooper&Ross提出的,是认知方式,也是语言现象."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主要是隐喻和转喻,"Me-First Orientation"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作为概念参照点;"近取诸身"语言现象表现为人体或与人体相关的词用于其它事物,因而是词义发展的动因;"Me-First O-rientation"则为解释语言中一些词汇固定的顺序提供了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4.
就李宗江先生关于指量结构"这下"、"这回"产生时间连接关系篇章功能的原因和时间提出异议,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义基础,动量词"下"、"回"本身自古就能表示时间量,这是内因;二是合适的句法环境,处于两个分句或句子之间,这是外因."这下"产生时间关系篇章功能的时间是清代,"这回"产生这种功能的时间是元代.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汉语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揭示汉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与认知的联系.在共同语中,"吃"、"食"、"馌"的派生具有历时层次性和不平行性."食"的派生义主要发生在上古,"吃"发生在近代."吃"、"食"从古至今派生出的义位有区别,具有不平行性."吃"有许多派生义是"食"所不具备的.同时"吃"与"食"的派生义位又是"馌"所没有的.在方言中,"吃"、"食"、"馌"义位派生方向具有趋同性,而且"食"、"馌"派生时采用与"吃"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说明方言和共同语义位派生的共性.这种平行性和趋同性的原因,一是义位的传承,二是汉民族认知共性,三是方言义位派生都受共同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眼"表示眼睛,且存在历时替换关系.研究表明,"目""眼"在引申过程中突显形貌与功能特征,可投射至非人实体、抽象事物、计量单位、行为动作、言语、认知、情感、时间等不同目标域.基于形貌特征的语义演变机制是隐喻,外显的、直观的圆形形貌更容易用于比照身边的抽象之物;基于功能特征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功能特征不似形...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对汉语诗歌最基本的规定和描述,其中,"志"可同时训为"记忆"、"止于心上" 、"心之所至".因而"诗言志"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汉语诗歌具有"我思"性,即所谓"在心为志";其次,与"我思"密切相关的,便是"诗言志"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志"的三重含义,其实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这便是西方哲学中的内在时间形式,这在康德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得到深入阐述.因此,汉语诗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事实,是歌唱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诗言志"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本质提供了规定性,同时内在地规定了了汉语诗歌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诗歌阅读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论述了"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在时间表达机制上的异同。文章认为:1."没有+VP之前"所表达的时间范围的集合真包含于"VP之前"所表达的时间范围的集合;2.两种格式表达时间的方式不同,"没有+VP之前"以"没有VP"所形成的开区间为临界点,"VP之前"以"VP"所形成的闭区间为临界点;3.两种格式表达时间的差异均取决于人们对"VP"临界点的取值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无误地使用日语,文章通过与"スル"的对比,分析了"シナイ"的特殊用法."シナイ"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其中,"シナイ"用作"历史性现在用法"时,与表示过去完成体的"スル"相对应.但当上文问句中出现表示过去的"肯定性假设"时,"シナイ"作为回答,仍然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这是"シナイ"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0.
格助词"で"和"に"都可以表示动作、作用的时间,有时可以互换,有时不能互换,并且互换后的深层意义不一样.以往的研究中对"で"表示时间的用法论及得很少,即便提到了,也无法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表示时间的"に"和"で"在用法上差异明显,"で"含有到达该时间点的过程,而"に"不含过程,デ格只和瞬间动词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11.
"因"从"凭借"义产生出表时间和原因的意义.表时间义是其词义发展的桥梁,但它有时与引进条件有联系,有时又与引进原因有歧义.这种不稳定性正是观察其词义演变的一个窗口."因"表时间既与动词结构的语义有关,又与动词的时间性有关.时间有先时、同时之分,它们分别与动词结构语义的"持续"和"有界化"结合成为制约"因"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结构、语义、语用、语境等方面对"所"字的指代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所"字本用以复指动词或介词的逻辑宾语,在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是可以还原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所"指代的对象是不言自明的,往往可以省略,"所"的功能由复指变为称代.所字结构的形成反映了陈述与指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先秦西汉时期,"叫"的出现频次极低.东汉至隋,喊叫义"叫"的用例总数已略高于"唤";鸣叫义"叫"的用例开始出现.唐五代时期,"叫"在{喊叫}子域中的用例总数已跃居首位,但在{鸣叫}总域中,其文献分布率仍远不及"鸣".宋元时期,随着鸣叫义"唤""鸣""吟""啼"等的语素化,"叫"取得了{叫}概念域强势上位词的地位.明清至今,{叫}概念域基本上形成了"叫"一家独占的局面."叫"的上位化是子概念域两次融合的结果,子概念域融合的动因源自古今范畴化方式的改变,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也起了推动作用,子概念域融合的机制是转喻."叫"取得强势上位词地位之后,{叫}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5.
人体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与方位词组合后可以形成"方+X"和"X+方"两种结构,前者既可以指称人体,也可以指处所,后者只能指处所,但二者指处所的方式并不相同.文章在选取了4组对称的方位词和25个人体名词,考察了其组合规律与特点后发现,在"方+X"的组合中,"左/右+X"在形式和意义上最为对称;而在"X+方"的组合中,"X+上/下"最为对称,另外"上""前""里/内/中"相对"下""后""外"更容易后附于X.这些特点,均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交叉地带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引出意象图式的重要概念,指出英汉语人群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的意象图式存在显著差异:英语使用者心理上始终体现出横向、且唯一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特征,且"向右即向未来"。汉语使用者的时间则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心理意象图式:横向意象中"前"既可表示时间的未来,也可表示过去;而纵向上则普遍接受"以下为未来"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所"是高频虚词,"所VP"结构是汉语句子格式的一个大类.出现于《周易》、《尚书》、《诗经》和殷周金文,沿用至现代汉语,展示了汉民族对由动作发出的有关指称概念.历史上对它的研究,见仁见智.《马氏文通》的问世,使研究走向现代语言学研究并经历三次大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推动了人们对"所"字词性,"所VP"性质、范围、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认识.由"所VP"研究引出的"自指"、"转指"、"句法成分提取"、"空位"、"向"(又称"价")等理论,具有现代语法学理论的普遍意义."所"源于"所VP"结构."所VP"结构分为两类,一为"所VP"短语,一为"所VP"词."所VP"词中,"所"为名词化词缀语素;"所VP"短语中,"所"是名词化标记语素.  相似文献   

18.
"修辞"跟"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四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体系,"修辞"则是对语言诸要素的运用.它们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逻辑上并不在一个层面.但是,现行的诸多《现代汉语》教材却将"修辞"作为一个区块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四个区块并列,造成了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脱节.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修辞"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中枢链接作用,有意识地将"修辞"与"语法"等四大区块进行协同融合,即紧扣语言的三大要素及文字讲修辞,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有效链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似的/似地"是一个助词,"似的"对于"似地"表现出功能上的包孕关系,"似地"是"似的"的有条件变异."似地"脱胎于状语句位上的"似的",其产生深受"的""地"分工影响.非状语句位上使用"X似地"是泛化机制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0.
"内卷"与"躺平"以对个人促逼生存状态的高度概括而引发了广泛的情绪共鸣.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内卷"是个人为达成目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的激烈竞争.而"躺平"则是对"内卷"的厌倦和逃离,"犬儒式躺平""实用式躺平""间歇式躺平"等多种样态的"躺平"反映了个人对促逼生存状态反抗的无力感.劳动是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