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 ,虽然清朝统治者及地方官员 ,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 ,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清代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剖析的基础上,就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我们以后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灾害移民的特征、分类及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移民是指因自然灾害因素、社会灾害因素等胁迫导致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重建活动,具有不确定性、自愿与非自愿转换性、往复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移民、社会灾害移民与天文灾害移民,自发灾害移民与政府主导灾害移民,自愿灾害移民和非自愿灾害移民等种类。灾害移民过程涉及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的变迁。灾害移民需要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汉洛阳自然灾害与政府赈灾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作为东汉王朝都城的166年中,洛阳发生了102次自然灾害,而在此后的30年里没有一次灾害记录。洛阳的灾害记录约占同期全国灾害记录的四分之一,说明灾害记录具有极其强烈的人为因素和政治因素。东汉洛阳自然灾害的种类齐全,除霜灾外,可谓是众灾毕至。位居次数多、为祸烈前三位的灾种为地震、水灾、旱灾。  相似文献   

6.
认为清代东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类型多样,发生频率日渐频繁,受灾范围逐渐增大,危害日益加剧。为救灾防灾,清廷和东北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采取诸多举措,构建社会救灾防灾体系,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徽素有“多灾省”之称,从古代、近代安徽自然灾害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从西汉到清代前期,令安徽境内的水灾、旱灾的发生频率呈增长之趋势,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加,但从整体上来看,古代安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近代安徽相比,还是较低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打击巨大。我们的先人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较为丰富的减灾抗灾理论,今天防灾减灾仍任重道远,而重点则在于科学救灾和法治救灾。  相似文献   

8.
王洪瑞 《南都学坛》2008,28(4):56-58
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粮食净收获量是一个反映清代河南农民贫困状况的可以量化的指标。从清代河南农民粮食总收获量及粮食负担的定量分析,大致可以估算出清代河南农民的粮食净收获量,从而可以看出清代河南农民贫困的真实程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清代河南农民贫困程度定量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商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水、旱为主的灾害频繁发生,并且引起自然环境的恶化。殷人心目中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天帝神祗降祸、祖先降灾、鬼神示警三方面。面对灾害,殷人更多的是采取巫术救荒的办法,当然也采取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清代山西灾害频繁,并主要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为主。清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工作,并主要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回顾清代山西备荒救灾的措施,希望对现代防灾救灾提供一些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灾害的发生又有了受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特点,而我们并不能左右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摒除人为的加重自然承载力的行为,再结合山西自身自然环境特点、灾害特征,积极备灾,完善救灾措施,坚持防灾救灾相结合,在灾害来临时使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做到有灾无荒。  相似文献   

12.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舒城地区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以后期多于前期、水旱灾害交替出现为特色,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除了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外,过度开垦山岭、无序修筑水坝、圩堰所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也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水旱灾害是一种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灾害现象。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曾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究其原因,既与当时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本身不利的影响有关,又应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引用大量史料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状况,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及生态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以期对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清代社会的发展、天灾人祸、清统治阶级的政策、蒙地内部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乌泰蒙荒招垦的国内原因,总的来说,乌泰的招垦蒙荒同清政府对蒙地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湖南旱灾发生的频率呈加快趋势 ,明代以前旱灾危害大于水灾 ,从明代开始水灾的危害开始超过旱灾。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引发饥荒、死亡和其它灾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从周朝到清朝浙江省人口及其水旱灾害变动情况的考察 ,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灾害次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得出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对该地区的水旱灾害的加剧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病患者生命为目标转化。作为责任主体,因救灾不力或隐瞒欺饰而被处罚的封疆大吏不乏其人。但整体而言,清朝对疫灾的防治未能达到制度化水准。这也使得清朝的疫灾防控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