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给定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情况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制度安排存在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不同条件下,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成为降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以及提高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灾害的恢复力、适应力和变革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脆弱性分析、风险管理还是治理,都没能有效地解释治理制度选择以及制度绩效问题。因此,引入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的视角,将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嵌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构之中,构建了一个更加整合的自然灾害治理分析框架,识别了决定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核心变量:灾害风险属性以及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四个有关自然灾害治理安排的命题:多样性命题、风险属性-治理命题、制度环境-治理命题以及嵌入性-制度绩效命题,从而推进了对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和灾害易损性四个层面构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rcmap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空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社会易损性表现的空间特征不同.从总体空间分布上看,易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较高的位于西部地区;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分析来看,我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灾害成灾严重,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西北社会历史,探讨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爆发规律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具有各种复杂的关联性,同时,自然灾害往往破坏了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而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足以应对,需要确立风险损害分配和权益调整的新原则和制度。对此,本文运用既有的法理和制度,结合风险应对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以推导构建出风险社会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就自然灾害下的房地产权益而言,土地用益物权并不随着房屋的毁损而当然消灭,应根据灾后的土地用益功能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情形,国家和民间社会等相关方需要在灾害预防、保险机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承担在风险社会中的应有责任,以恢复风险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区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且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 ,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本区生态环境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文章尝试对本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 ,希望能对本区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工作及实际的减灾操作有所启示和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指出:自然灾害固然是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统治阶级腐朽统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无疑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正是天灾与人祸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最终导致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地位的下降,直接促使流域不稳定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有四个基本特点 ,长期、频繁、深重和普遍的自然灾害给该地区的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并成为捻军起义的直接和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时期,湖南每年都有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发生,尤以水旱灾害为最.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既造成湖南社会动荡、经济衰颓的恶果,同时又对湖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较大自然灾害,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着手将执政党建设、灾害管理和时代需要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进行归纳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已纳入党史党建和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视野,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提升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湖南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广。多发的自然灾害使湖南粮食生产受到重创,农业区域人口大量流失,阻碍了当时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时期,恰逢“清末灾害群发期”进入高潮阶段。针对灾害频发引致的严重灾荒,洋务派一方面对传统灾异观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思考灾荒成因,并尽力探求救治对策,同时他们当中的实权派在各自辖区内尽力将有关的荒政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救荒效果。  相似文献   

14.
清末十年间,江苏频发的自然灾害打断了灾区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进程,又由于清政府不具备防灾抗灾能力,致使社会更加动荡,人心惶恐,群体心理失常。清末江苏农民反饥饿抢米风潮的形成是自然灾害频仍与清政府无力组织防灾抗灾双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的修建十分频繁,这既与雷州自然灾害严重有关,又与其突出的军事职能有密切联系.其平面布局则深受中国都城的影响,同时又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时期,菏泽地区蝗灾爆发频繁而严重。蝗灾给本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区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极与蝗灾作斗争,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应对蝗灾的宝贵经验,在预防、抵御蝗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各地因风水择葬、无力举葬而致停柩现象普遍,有禁不止;浅葬、浮厝、意外死亡也常导致棺骸暴露。"俗"与"礼"的矛盾凸显。陈宏谋在继承传统的丧葬事关王政、礼、孝思想的同时,反对堪舆、停柩等行为,主张速葬,并对棺骸暴露产生强烈的悲悯之情;认为士大夫在改变葬俗中具有重要表率作用。实践中,他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设立义冢、政府助葬、稽查停柩和暴棺、责令掩埋、训俗劝葬等多种措施,组织掩骼埋胔,力图使丧葬中的"法"、"礼"与"俗"达到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灾的显著增加;三是对当地土质产生了深远影响,盐碱化严重,地力下降,种植制度也被迫改变。  相似文献   

19.
陈兴民  郭强 《南都学坛》2000,20(1):64-67
作为个人对灾害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行为反应以心理反应为基础。因此,灾时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有一种相关关系。灾害心理反应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灾时心理应激反应与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点、灾害经历、应激反应能力、减灾知识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灾时个人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应灾议(谏)政是封建王朝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方式。元朝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统治者提倡应灾议(谏)政,鼓励官员指出朝政的过失,作为施政的参考。元朝应灾议(谏)政主要有两种形式:百官集议和官员上书。元代应灾议(谏)政总体上说效果不大,有时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