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如何培养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摆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增加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读地泛泛讲解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有道是:"疑是学之始,思之由".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姿态,也便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资料,作进一步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赵改玲 《职业》2012,(6):41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是主张尊重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发性,强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强制性死板的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要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学生呈现出多向发散的思维状态:自主加信息.大胆设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表现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火花,创造的起点。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好地去解疑。这样,既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5.
高铭铭 《现代妇女》2013,(12):140-140
“读——品——悟——思”四步教学范式,以体会意境为重点,形成鉴赏力为目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思维互动,教师设疑、点拨,学生参与、思考,教与学有着相对应的各项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职业》2006,(Z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看法。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这种看法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7.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数学教学的实质,即思维训练活动,是经过多次师生思维碰撞达成一种共识,即数学方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计莱 《职业》2008,(15):52-53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 "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随着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侧重学生能力的考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桌面上.笔者所在学校自2002年开始,在全校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所教语文课程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创造思维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这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思维包括两种基本成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指要在学校教育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隋莲 《职业》2011,(27):105-105
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作为技工学校基础教育的数学,不仅是解决各学科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设疑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从引入新课、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开展协商学习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把教学推向高潮、信息技术复习课等方面使用"设疑法",探讨"设疑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新异的刺激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师可通过教具演示、电化教学手段等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哪怕十分微小的闪光点也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帮助其树立信心。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些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主动去思考问题,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规律性,注意培养学生发...  相似文献   

14.
需求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内在动力机制之一。它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源泉。它影响个体的思维、意志、素质的发展 ,是一个与人类发展、个体成长与潜能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是他们的一种基本需求。知识经济需要全新的人才 ,由此便自然带来对教育的高度要求。为了顺应这种变化 ,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势必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发生重大转换。一、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转换首先表现在学习内容上的转换第一个转换是 :在业务素质的学习内容上 ,要做到博、专、精、特、思。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强顺成 《职业》2014,(32):79-80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生的素质提高成为教学质量的外在表现。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领导力作用,借鉴凯文·凯利《失控》的思维模式,探索建设学习兴趣小组,成为笔者所在独立学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而把该小组发展成为学生自发形成良性循环的自组织系统,逐渐演进,可以发掘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英语写作是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是外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英语水平综合能力输出的最佳表现方式。然而,当前由于写作教学的应试固定版式和缺少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失去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模式指导英语写作教学,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学习模式,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笔者对力学解题做了一些探究,把学生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了"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究的关键因素。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交流补充、设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前面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