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于苏轼个人而言,"和陶诗"是东坡先生贬谪之后寓居儋州时期生命体验的抒写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文体发展而言,"和陶诗"不仅使酬唱这种原本主要是发生在同时代人之间的行为转变为追和古人,由此拓展了唱和诗酬唱对象的古今界限,而且使得原本在前代颇为流行的"拟陶""效陶"二体渐趋衰弱,乃至后世少有人作。东坡先生正是深谙诗歌本出于己,诗情是诗体的内核,而诗体本身是对诗情的兴发与节制,所以能无碍于次韵这一被他人斥为"枷锁"的诗歌创作法则,创作出深刻影响后世的"和陶诗"。苏轼选择次韵酬唱这一具有严格规定性的文体创作"和陶诗",与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抒写自然情感的文学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析《断肠集》与《兰雪轩集》李承梅《断肠集》是中国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集,《兰雪轩集》是16世纪中叶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的汉诗集。本文试图分析两人的人生阅历和作品,揭示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面...  相似文献   

3.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4.
苏武曾夸陶诗是“似质实绮,似瘦实腴”,王安石也称赞张籍乐府是“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也就是说,陶诗和张籍乐府,表面上香来似浅切平淡,实质却丰腴而又华彩。能把精深之思、绵绣之文以平淡通俗出之,如大巧之拙,大智之愚,这非大手笔则无法臻至。文学创作如此,文学鉴赏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篇好的鉴赏文章,不仅需要对作者创作思想乃至文学主张的准确把握,还需要对其创作构思乃至遣词命意的体察和阐释,甚至还要发掘作品中固有但作者并求意识到的文外之旨和题外之意。它不仅需要扎实的古文字和文学功底,也不仅需要史…  相似文献   

5.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英汉女性诗歌有着共同的主题取向和相似的创作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位英、汉女诗人的作品,从语言学、文学和诗律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能揭示出英汉女性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共同的主题取向追求平等,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能总结其创作方法上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东亚地区,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由来已久,不仅有名篇流传,而且有著名的女诗人、女作家享誉文坛。明代景泰(1450~1457)年间以降,闺秀文学在文坛上迅速崛起,女性作品的创作和出版风行一时。闺秀诗和闺秀诗人也就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日本女性也素来有文学创作的传统,相较而言,朝鲜女性的创作就极为寥寥。而当明代女性创作成为一代风气,并且传入朝鲜后,便开始引起朝鲜有识之士的反省,受此刺激,朝鲜女性创作也开始兴盛。在东亚书籍史的研究中,以往的工作偏重在汉籍的"东传"或"回流",而较少着眼于"环流"。无论曰"东传"或"回流",其考察的路径往往是单向的,而"环流"的视角所见者,则是曲折的、错综的、多元的流动,而且这种流动还是无休止的。前者所获往往是书籍传播的"表象",而"环流"着重探索的是书籍传播、阅读之后的"心象"。"书籍环流"包含了书籍本身在传播中的多向循环,书籍内容的阅读、接受并反应的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观念和文化立场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古今学者的“平淡”一词来概括陶诗风格之不确,并且分别从陶诗的题材感情及陶诗的语言两方面具体分析陶诗风格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当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研究俄侨女诗人的创作"共性"特征,并在此框架下就其作品的题材和女性形象等加以分析。首先,根据《松花江畔紫丁香》一书中收寻的作品剖析女诗人创作的普遍题材;其次,在此基础上,解析大量作品中彰显的艺术特色;最后,又着重解读女诗人笔下的女诗人形象,进而挖掘俄侨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努力找寻女诗人作品中独到之处,进而阐述俄侨女诗人作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李白的“古风”受了陶诗《饮酒》的某些影响,其闲适隐逸的一些篇章逼肖陶诗,五律和短篇乐府诗也很有一些风格淡远的诗篇,可见陶诗对李白诗影响殊深。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此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大而化之、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11.
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吴绍钅九陈彩娟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千百年来,随着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海内外,许多中外诗人不仅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有意学习、仿效陶渊明的隐德、隐趣,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也刻意仿效陶诗,从而使得崇陶、学陶成为中...  相似文献   

12.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的方式,注重典故的勾稽,但亦能结合当时的时事笺释坡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题下注,对和陶诗的背景及涉及的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傅共著《东坡和陶诗解》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苏轼和陶诗注本。傅注不但进行校勘,解释典故,而且还能结合注者本人亲自踏访东坡生前遗迹之经历来注诗。蔡梦弼的《东坡和陶诗集注》以解意见胜,其阐释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蔡正孙《和陶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苏轼和陶诗研究专书,其注释主要集中在和陶诗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陶诗典故的补注,以及和陶诗诗意的阐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和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疯狂演变过程和文学创作经验,揭示女性的社会性别内涵、扭曲的女性社会角色和家庭中传统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分析了她们的创作动力来自对女性的自我否定和对其肉体的嘲讽以及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晚唐五代诗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为人,甚至有将陶理想化的倾向。他们较为普遍地肯定了陶诗,并在创作实践中对陶诗的情趣、风格多有效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崇慕陶渊明的典型。陶渊明淡泊名利,超然于名利之上,同时又有浓厚的儒学修养,恪守儒家人伦道德,经历困厄而坚贞不屈,这受到了朱熹极力赏识。基于特殊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朱熹崇尚以自然诗风为尚的陶诗,并提出了将陶诗作为“诗之根本准则”的主张,他在任上寻访陶渊明遗迹,并作咏陶诗歌咏之。出于对陶诗的热爱,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模仿陶诗,表现出陶诗影响下的自然之风,且屡次化用陶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朱熹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疯狂是理智的同义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和普拉斯对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疯狂演变过程和文学创作经验,揭示出女性的社会性别内涵、扭曲的女性社会角色和家庭中传统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她们的创作动力来自对女性的自我否定和对其肉体的嘲讽。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与沈从文都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乡土是他们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理解了这一主题就可以很好地解读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文章通过对他们乡土主题的比较,分析他们乡土观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乡土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大量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深入细致并更加客观地梳理、辨析她们的创作意义,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客观评价,也将对今天的女性文学创作及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攀龙不仅在学术上是东林学派的主要领袖,而且其诗歌创作也代表了东林学人的最高成就。高诗格律清和,诗意冲澹,以效陶著称。清人沈德潜称其诗“无心学陶,天趣自会”,此说并不符合高诗创作的实际情况。高攀龙十分仰慕陶渊明,并视陶为异代知音,其在诗文中一再表达对陶氏的激赏,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学陶,留下明显的效仿痕迹。虽然高攀龙并非“无心学陶”,但高诗仅得陶诗委任自然、达天知化的一面,而缺乏陶诗中丰富饱满、真挚动人的情感内蕴,因此整体上不及陶诗生动耐读,这与两人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高攀龙的性理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