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修辞是写说者出于特定的表意情境的需要,利用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为特征的艺术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都是模糊修辞用来提高表达效果所凭借的手段,语义虚化、语义跳跃、语义留白、语义矛盾是其在言语交际中呈现出的几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 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模糊。语言哲学家们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无足轻重、制造交际 障碍的因素,相反,它保证了交际的有效进行。探讨了对交际影响最大的语义和语用模糊, 提出语义的精确还是模糊要放到特定的情景语境下才有意义。最后举例说明了模糊 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义语用模糊及其理论解释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语言模糊理论作了界定,然后在英国语言学家坎培森的语义模糊理论和语义场理论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用学理论出发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推导出模糊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模糊言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文章分析了模糊言语的生成原因:词语本身的模糊性;语义的缺损;增大语义可及难度;言语双方对多项语义的不同选择;多向运用语义等。重点探讨了由修辞关联生成的模糊言语现象,总结其方式主要为: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利用语义的两歧;曲解、引申明示信息;利用语义的范围;利用虚假信息;无意为之的偏向关联等等。此外,文章认为模糊言语生成的过程往往也是创造动态语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尽管两者均研究语言意义的模糊性,语义范畴模糊是语用模糊的基础,但是前者侧重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性的静态研究,而后者主要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该文在回顾分析国内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者的研究范围是不同的,并通过实例进一步澄清了两者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的范畴划分到模糊语义的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模糊集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语境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看出,这些研究理论指出的模糊语言的研究向语用方向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进一步地从语言的开放性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从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话语受到权力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模糊;从语言的修辞性来探讨模糊语言具有的修辞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模糊本质的理解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因此,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语义模糊性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基本特征及其与别的语义学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汉俄成语中存在着数字语义模糊、颜色词语语义模糊和成语固定结构所蕴含的语义模糊。汉俄成语翻译应遵循形意兼顾、取意舍形等原则,以尽量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形式、语义和语体方面的等值。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对其翻译三原则和五种互译方法进行探讨,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英语歧义结构的形成和语义模糊现象类型 ,并结合实例指出如何利用语境辨别歧义与语义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