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以及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分析表明,风险管理框架所关注的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正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有六个步骤。我国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中应注意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提高内部人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2.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而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治理能力。作为组织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其岗位重要性与岗位风险不断加大。强化内部审计岗位风险管理,构建风险防范与管控体系日趋迫切。通过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岗位视角,着眼内部审计岗位实际,分析内部审计岗位职责风险及其风险的表现形式,研究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完善岗位风险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从人才、培训等多角度构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岗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岗位风险管控目标。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 ,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 ,确保其稳健经营的首道防线 ,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也就成了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文初步讨论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必要性、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以及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审计界广为关注的前沿课题。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应是审计环境,审计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职能是监督与服务并举,审计领域拓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5.
法律风险主要有操作性法律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两种表现形式。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为之配置充足的资本。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法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组织结构是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法律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识别、评估、监测以及控制和缓释等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新资本协议》体现的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监管理念,通过制定监管指南的方式,从明确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引导商业银行完善管理法律风险的组织结构以及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管理法律风险的技术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入手,初步建立起法律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6.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目前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内部控制观念淡薄、业务管理活动种类多样化、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风险管理审计较难开展等难点,针对以上难点提出了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开展灵活、多样的内部控制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等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与模式,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结合水利勘察设计企业实际,以行业内部审计实务为出发点,明确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意义、行业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以推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相似文献   

8.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大功能.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是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措施.独立审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外部监管之一,有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运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鉴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高校经济财产的损失,限制了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搜集并总结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成果,基于COSO报告,结合高校自身组织特点,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管理、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系统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一步研究分析形成评价模型.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评价模型,对某省高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据此分析得到健全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内部审计职能,促进风险识别评估,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从审计管理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情况、内部审计外包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的现状,阐述了其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机理,并提出了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期望通过探讨,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充分显现内部审计的价值,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观念、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以及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为全面实施新协议操作风险资本框架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有日益加剧的倾向。在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日趋量化、系统化、信息化、动态化、综合化和法制化的新趋势下,我国很有必要从中汲取先进经验,开发出适用于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并着力于拓宽征信渠道、健全信用管理机构、构建商业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及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VaR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配给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组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贷款组合的VaR约束及法律法规约束和经营管理约束为条件,综合应用运筹学中的非线性规划理论,探讨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最优化管理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基于VaR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配给模型体系.该模型在引入VaR约束的同时兼顾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的业务和管理,体现了高度重视资产和负债的内在关联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正日趋量化、系统化、信息化、动态化、综合化和法制化,这对我国银行业是一个重要启示。我国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很有必要从此新趋势中汲取先进经验,开发出适用于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并着力于拓宽征信渠道、健全信用管理机构、构建商业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及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陆岷峰  张惠 《南都学坛》2010,30(4):120-125
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构建组织体系重视不够、组织架构仍不健全、职责界定尚不明晰、战略落实部门分散、声誉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较少、信息系统尚不畅通、基层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组织缺位等。构建体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特定要求的组织体系,要坚持一定的内在性原则:全覆盖原则、独立性原则、资源共享性原则、一致性与权威性相结合原则、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原则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除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实施以外,还要依照国际惯例与国内监管机构的要求在内部组织体系设置上有合理的安排,并充分体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独具的特殊性以及在组织体系构建上的个性化要求: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组织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管理组织体系改革,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模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积极培育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与完善基层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都是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后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两者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独立存在的基本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具有风险控制、内部监督和评价的优势,因而决定了内部审计应该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工具.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就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从多角度、全过程参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最终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仅仅从贷款企业角度来评价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而且评价企业信用风险时,也集中在贷款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上,忽略了银行本身存、贷款结构和风险状况对信用风险的影响,造成了评估主体缺位。作为对众多文献的补充,从贷款企业非财务风险因素、银行风险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信用风险因素分析,完善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本质属性的体现。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在经济监督、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尚处于财务监督的较低层次,其功能和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变审计理念;调整审计目标,转换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由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高绩效的管理导向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的方向转变;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手段由手工查账为主向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队伍构成由财会人员为主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的方向转变。在推进审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量力而为,控制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