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2.
"商"、"商人"、"商家"、"儒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的问题,有的人说商人是由于他们商朝的祖先是经商的,具体地说,王亥是买卖牛的商人.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结合考察,可以认为商最初是地名,并非经商活动.经商是周朝以后的事.商家是经商活动的理论家,成功的经商者.以儒家观念经商,则称儒商.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最早的儒商.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使之官的"行人"和诸侯襄助之官的"相",凭籍其对礼义的精通、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和形势的洞见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诸侯聘礼宾主用诗言志的交流过程中,或代诸侯、或襄助诸侯赋诗言志,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诗以言志"这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达到出使和感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好家伙,3点半就放学了!心里一阵窃喜,看电视、吃零食、踢毽子、打扮……好爽啊! 打开电视机看《倚天屠龙记》,据我推测,妈妈去学开车,要一个小时后才回来,干什么好呢? "叮铃铃!"电视?电话!我一接:"倩倩哪,你练琴了吗?"哦,马上练,马上练!我刚进门呢!" 神了,老妈时间掐得这么准! 我叮叮铛铛摁了几个音,胡乱拼凑成了一首小曲儿。不多时,我就跑到客厅  相似文献   

6.
两个词都含有"取笑"的意思,但是程度不同。"耻笑"的程度重,"嗤笑"的程度轻。"嗤"是书面语言,就是"嗤笑"的意思。"嗤笑"指以为可笑而讥讽嘲笑。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首先在于,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其次,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晶,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标志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表现为与某些传统的断裂;其次,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核心,人的各种权利的保障构成现代性的前提;第三,现代性表现为建立起竞争机制与合理的规范,即竞争的理性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瑶瑶是班上的文艺委员,这天下午,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通知:明天有表演任务的同学早上7点到教室化妆。大家一看通知都兴奋不已,因为明天是儿童节。学校要举行联欢会。瑶瑶刚一写完,坐在瑶瑶旁边的男同学就大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 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册"和"典"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而来的吗?请和我一起来汉字王国里走一走,看一看吧!这个园地不仅清新活泼,而且还配有优美动人的图片, 你一定会喜欢的哦!  相似文献   

11.
12.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崇敬"和"崇拜"都是表示尊敬、钦佩的心理活动的。由于意思相近,很容易混淆。"崇敬"指特别尊敬,比"崇拜"的程度轻,对象指人。"崇拜"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  相似文献   

15.
"以及"和"及其"两个词语在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们都含有"和,与"等意思,虽同为连词,但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不尽相同。连词"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6.
从词意上看,"必需"是"一定得有"的意思,它侧重于不可缺少;"必须"是"一定得要"的意思,含有希望的成分。另外,"必需"可与其他词合成一个新词,如"必需品";"必须"则没有这种构词能力。"必须"可以用来加强命令的语气,如:明天,你必须来。  相似文献   

17.
已故北京大学徐通锵教授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美国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原本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却走了不同的道路?笔者将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命名为"徐通锵难题".徐通锵先生自己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可名之日"徐解";笔者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则名之为"鲁解".中外史实证明,国家之强盛必然带来其学术文化的强势,这即是笔者提出来的"国力学术相应律".近年中国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中国语言学人自可循"不崇洋,不排外"之原则,以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为根源,取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语言学的精华而融通之,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的中国语言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上追溯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不同起源,又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方面描述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各自的学科特性,指出了经济学(狭义的经济学原理,即西方经济学)数量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名词“品位”与“品味”在词典中记录的都是表“物品的质量”,但实际运用中二者关涉对象不仅为物,更经常用于关涉人。二者在关涉对象为物和关涉对象为人的意义之间是表义素和隐义素的关系。当关涉对象为物时,名词“品位”和“品味”用的都是表义素:品位——物品质量;品味——物品质量 特色、风味,此时意义交叉在“都与物品的质量有关”。当关涉对象为人时。二词用的都是隐义素:品住——档次、格调;品味——体会、鉴赏的能力,意义交叉在“都与人在某方面的具体能力有关”。意义的交叉正是二者混用不清的原因。鉴于其隐义素使用的普遍性,建议将其作为独立义项收入词典。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容易混淆且在实践中易被人们通用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旨在阐明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揭示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