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二书借鉴了小说的编创手法,思想内容则是明清以来劝善思想的图解。从故事结构到主要思想,二书都更接近道德劝善书。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在峻急的风格之外,还有一种随风润物的舒展文字.譬如《风波》,以简洁中的从容构成其叙述美学.这一叙述美学既构成了小说的形式美感,也传达出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风波》的叙述美学是以鲁迅深厚的文字功力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古志人小说,往往都把目光集中在《世说新语》上,故研究得可谓透彻,而忽视了其它。文学活动不是封闭的,文体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志人小说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反映魏晋清谈风尚的志人小说,自《语林》发轫,《郭子》则继之,而《世说新语》则是集大成者。《郭子》在志人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不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三点中讨论得最详细的是第三点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子不语》涉及的情感有很多类,其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阐释,分别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讽刺之情.通过这几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子不语》的小说美学思想,通过其小说美学思想更深刻地了解袁枚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非虚构小说是小说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热潮 ,是小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一次积极拓展。非虚构小说的奠基作《冷血》以其创作实践表明 ,无论在社会价值还是美学价值上 ,非虚构小说都可以和传统的小说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选取《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的重叠部分,对三书评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文本嬗变来看,《东周列国志》删削了《新列国志》部分诗文;《鬼谷四友志》则对《东周列国志》的语言、回目、情节均有改动.从评点来看,形式上三者各有不同;内容上,《新列国志》评点涉及多个方面,《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评点则专注于劝诫;风格上,《新列国志》评点冷静自持,《东周列国志》评点相对严肃,《鬼谷四友志》评点则平易自然.这些差异彰显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发展进程中对"贵幻"理论的接纳、对英雄传奇模式的吸收以及评点者主体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萧统编纂《文选》的录文"底线"是无"有伤风教",而于集陶渊明作品则强调"讽谏",即其责《闲情赋》而录《神女》诸赋,采用的是不同之价值取向。《文选》录诗文的取向与其序文所说合,而这二者与《陶渊明集序》间存在的差异同,故考察本研究的相关问题,需合观这三者。刘孝绰有"子渊淫靡,若女工之蠹;子云侈靡,异诗人之则"说,《文选》则录这两家之赋,即例以刘孝绰为《文选》实际编者说,更是"自相矛盾"。清水先生的"这是太子未亲自参加实际撰录的一个证据"说,实际上乃缘其一再之疏忽所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雪山飞狐》在内容上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让多人叙述同一件事的方法,在结尾设置了悬念,这些都是受到《竹林中》的影响。但《竹林中》是表现死亡的小说,而《雪山飞狐》则把死亡、爱情和战争融为一体;《竹林中》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雪山飞狐》则把全知视角叙述和有限视角叙述相结合。芥川龙之介受自己独特的人生观的影响,用小说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金庸则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何良俊编撰《何氏语林》开明清世说体小说之先河。而其为何会在世说体小说中断三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横空出世呢?为什么在体例上又比模仿对象《世说新语》多出言志博识两门;既是模仿《世说新语》所著,又为什么书名不与《世说新语》相类似,而与已经失传许久的裴启《语林》重名。另外,其按语、小序有没有借鉴前人?上述问题正是本文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昭明太子《文选》编撰前曾有两部诗歌选本《诗苑英华》与《文章英华》 ,分别出自刘孝绰和萧统之手。考察两书的编撰情况及其体例、标准等文学思想在《文选》选文定篇中不同的反映 ,可以使我们明白《文选》编撰的灵魂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 ,刘孝绰作为东宫首席学士发挥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1.
美学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价值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学立场同样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范畴、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一种人类学诗学、是一种活形象美学,是一种感性美学,是一种身体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经由美学人类学抵达人类学美学的美学,它的美学境界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2.
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恒久主题;从马克思及其以后的美学主流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逻辑起点;从美学的功能上看,审美活动能调整生存结构、优化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存境界.因此,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是当代美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回顾了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所走过的五个时期,展现了中国美学由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变并逐渐建立美学近现代体系的历程,从中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本文对当前中国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中国美学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艺术活动被视为人类审美化(诗意)的生存方式,更加突出了它的美学意义,“混合于”美学中的艺术研究越来越具有独立发展的趋势,遂形成文艺美学学科。文艺美学虽然与艺术哲学有渊源关系,但它始终关注艺术的审美问题;作为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它更侧重研究艺术的审美特性,揭示艺术审美活动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隋代美学是一个未被重视和研究的领域。它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独到的地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美学反思时期。它对六朝美学加以了较为彻底的清算。隋代美学的风貌是“斫雕为朴”。其哲学基础是王通的哲学思想,具有实践理性和效用理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总结并积极吸收百年来中国美学讨论的遗产是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从提高美学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与学养、强化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克服美学研究者的门户之见与意气之争、摆脱经典束缚四个方面着手,吸收对方的长处,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弱点,把问题意识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才可能使新世纪的美学研究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两重性的角度对待审美主观形式,就等于把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审美主观形式因此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式。两重性就是指潜在性与显在性。一方面,它们是一种历时性的相互过渡关系,潜在性在作为审美活动方式规范的意义上,通过美的生成而过渡到显在性;显在性在作为审美意识特性规范的意义上,通过美的消耗而过渡到潜在性。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种共时性的相互转化关系,潜在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转化为显在性,显在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转化为潜在性。两重性的过渡与转化描述了审美主观形式与审美客观活动的连接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揭示了审美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劳动-巫术说的审美发生学理论是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劳动与审美发生的关系表现为:审美主体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作为艺术生产的原理和构成要素或曰审美的抽象形式是在劳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特性的揭示以及审美时空等客观前提的获得也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卢卡奇的审美发生学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审美发生与劳动的内在联系。卢卡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大量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揭露基于劳动之上的巫术与审美发生的深层关联性,并以此将巫术看成是连接劳动与审美发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的审美是以人为对象,把体育看着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力量来直接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现象。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种现象进地一种文化哲学解释的理论。本文仅就体育的文化本质。"人化的自然"与体育美学的关系及其体育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别问题进论述,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以及人同身体的自然的关系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景观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部分,提出了新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感官.景观美学的“主题”理论、审美方式的转变、审美感官的拓展,能改善名人故居整体规划松散、展示方式单调、功能单一、过度教育化和商业化等不足,指导名人故居以主题进行整合规划、转变游人的静观式审美为参与介入、展示方式和名人故居利用方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