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有关审美心理学的专著可谓凤毛麟角。三十年代有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主要是以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框架,对审美经验作了描述,它当然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但对深入探讨和论证审美心理的实质性问题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滕守尧近著的《审美心理描述》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为主要依据,大胆地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派以及现代西方其他学派如苏珊·朗格、克莱夫·贝尔、桑塔耶纳等人的美学观点,并结合中国的传统的审美与艺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主义美学最初的理论 ,移情论体现出人们“自下而上”通过实验心理学探明审美心理的一种企图。浮龙·李以康德美学为起点 ,试图证明美不可能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事物本性 ,美只是人观察和解释事物时采取的一种主观方式。移情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不包含任何客体信息、不存在个体思想感情的普遍化概念 ;正是这种普遍化使得主体的活动被转移到客体继而成为客体的性质 ,即主客合一。移情是知觉在把握客体形状时一种不受干扰、平衡、稳定和持续的过程。进入人的意识并且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的是移情活动中生命力所发生的变化。浮龙·李通过生命力的变化以及人对这个变化的意识解释美感 ,因此 ,美感在浮龙·李的移情说中洋溢着对生命力的兴趣和肯定。但是 ,由于无功利前提 ,这个兴趣最后只能落在对人自身肌肉运动的意识上。人们批评移情论把移情的原始动力最终归结为器官的生理活动是损害了美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审美移情,是美感体验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世界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审美移情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音乐家——伯牙。 根据汉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在《琴操》上记载的故事,我们可以对“移情”这种特有的心理现象,做一个有趣的分析。 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间,有一位音乐  相似文献   

5.
一波“美学热”的浪潮使十一亿人不再感到美学饥渴。水平不断提高的读者向美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泛泛的介绍与本质问题的探讨不再引人注目的时候,彭立勋教授已把目光转移到审美心理、审美经验上来。中国美学界的这一重点转移的标志之一,用蒋孔阳先生的话来说,是“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①为了使美学研究的横竿不断升高,彭立勋在完成《美感心理研究》之后不久,便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美学研究;回国之后,又写出这本20余万字的《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这是一部站在现代水平上探讨审美经验和艺术特点的专著。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俯览审美经验研究在当代西方美学格局中的地位。第二编对当代各种审美经验理论作了综合评述,在肯定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审美对象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审美对象是引起审美反应的客观对象,是使人产生美感的东西。艺术的审美对象是什么?或者说,在艺术中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艺术鉴赏者产生美感?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反应到底是针对什么而发?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艺术必须取得一定的物质存在形式。文学是写在纸上的文字,绘画是涂在画布上的  相似文献   

7.
美与美感关系问题 ,是美学研究中久悬未决的难点之一 ,回顾有关的研究历程 ,对其中有代表性、建设性的学说思路、脉络加以整理、分析 ,可得到深刻的启示。  一、 2 0世纪 50~ 60年代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起始 ,主要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 ,“美学中的基本问题 ,如美学史的事实所证明 ,首先就是美在于心抑在于物 ?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引起美感 ?”①主观论为一个阵营 ,主张 :“美产生于美感 ,产生以后 ,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 ,扩大和丰富了美感。”②客观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我曾集中探讨过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与此紧密相联的,也曾研究过艺术作品内容的特殊性问题(参见拙著《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意犹未尽,继续说一说我的想法。(一) 艺术作品有无特殊的内容? 美学界的回答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艺术没有特殊的内容,艺术和科学都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它们的原则仅仅在于认识形式的不同。蔡仪同志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艺术和哲  相似文献   

10.
杨冬晓 《船山学刊》2012,(1):141-144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个人情感无关,这种观念颠覆了礼乐文化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心、传播政治教化的观念。而在否定音乐的实用功能之后,嵇康对音乐的价值评判转向了对韵律节奏与美感形式的关注。这种重视审美形式的价值观解除了礼乐文化附加于音乐之上的功利化判断,使得古代乐论的研究重点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这种审美主义的思考模式与六朝文化中重视审美属性的观念形成呼应,是六朝审美自觉的一种表现,亦是古代美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在中国也可谓一门崭新而稀有的科学。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就写了一本《文艺心理学》,但那是一本通俗地解说美与美感的著作,“是一部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朱自清《文艺心理学序》)。因此,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文艺心理学”。近年,还有不少学者涉足这个领域,写了若干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在高校讲坛上,也进行“文艺心理学”课程讲授。但“文艺心理学”到底是心理学的分支,还是美学、文艺学的分支?抑或是“文艺”与“心理”的联姻,或者是它们的“儿女”?  相似文献   

12.
凌继尧(下文简称凌):价值哲学产生于19世纪,而价值学的术语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1902年法国哲学家P.拉彼、1908年德国哲学家E.哈特曼首先使用过这个术语。现在,价值学已经成为各种哲学流派都很关注的一门哲学学科。你多年来从事审美价值的研究,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你这方面的著作《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和《生活·创作·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中,从美国的桑塔耶纳、杜威到欧洲的茵加尔登、萨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理论。请问你的审美价值理论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3.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4.
美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但是充满新的活力的美学著作总是能使人受益匪浅。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黄治正先生著的《审美要论》,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一、站在制高点上把握美学问题的全局我们看过许多美学原理著作,一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对美论、美感论和审美活动作出了探讨,但是把它们同美的规律割裂开来了;而对美的规律这样一个涉及美学全局的问题,或者根本未予提及,或者不痛不痒地几笔带过。这样的论著虽然也可以给读者以某些知识,然而不能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把握美学这门学科。《审美要论》显然不同。它把整个美学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5.
移情说是德国的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形式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而后由立普斯确立下来,再经美学家谷鲁斯的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庞大的美学体系,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移情作用在人类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主观创造力,作家、艺术家们借助于它创造了人类艺术的瑰宝——无数  相似文献   

16.
陈洪杏 《东南学术》2005,(2):156-161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要求理想观众既分享审美对象的生活,又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一观点可分别溯及立普斯-谷鲁斯的移情说和缪勒·弗莱因斐尔斯-狄德罗的旁观者论,但朱光潜并未区别作为实体的对象和作为表象的对象,遂远离了立普斯的"移情",与狄德罗一样否认审美主体在"移情"的瞬间即已"旁观"、在"旁观"的刹那即已"移情".此一观点还可追至作为它的理论神经的布洛"心理距离说",但朱光潜与布洛均未自觉到心理距离并不足以成为审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朱立元 《文史哲》2004,3(6):22-26
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基本上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下运行和发展,但是,蒋孔阳先生晚年的美感论把美感置于主客关系之中加以探讨,已经开始突破和超越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1)认为美感已不再是对美的客观认识和"反映",提出了美与美感相互创造、互为因果的"循环"说。(2)从发生学角度在理论上阐明了美感与美在实践中如何同时生成、同步发展的,清晰地表现出他通过审美关系而非认识关系把握美感的历史生成的基本思路。(3)蒋先生的"美感论",基本未涉及认识论问题,他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研究上,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复杂心理过程,而不是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玉能1943年生,南京人,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组组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实践美学、西方美学研究。至今已出版《审美王国探秘》《美学要义》《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新实践美学论》《席勒美学论稿》《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等著作;译有《德国古典美学》《席勒散文选》《秀美与尊严》《赫尔德美学文选》《审美教育书简》等著作;主编有"新实践美学丛书",编有《美学教程》《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等教材。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近5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与先秦诸子一样,庄子虽然没有专门地探讨美学问题,但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却仍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现就其论美与论审美的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论美 美是什么?这个连柏拉图都感到棘手的美学难题,在庄子那里都有较系统的答案。庄子在他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丑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