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氏综合症患病率虽然比较高,但是在中国对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还比较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是尽量引导孩子多开口讲话,最后是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负沟通。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阐释"中国艺术精神"有不同于徐复观的新方法和路向,那就是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国艺术.虽然唐氏看到了中国艺术特殊精神之所在进而补充了徐复观对此一论题的探讨,但新儒家的立场也使其结论出现某种悖谬.  相似文献   

3.
研究与提升学前专业本科生从教选择意愿对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缓解我国幼教师资匮乏具有重要价值。采用《师范生教育实习学习质量调查问卷》和《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量表》探究实习质量与学前专业本科生从教选择意愿的现状及关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实习质量中,实习生行为投入水平最低;幼儿园位置与性质影响教师指导、环境指导以及实习生行为投入水平;从教选择意愿中,从教动机水平最低;实习时长影响内在职业价值感、职业回报认识、职业选择满意度;反思与成长是影响从教选择意愿的个人内在因素;实习目标是影响从教选择意愿的外在核心因素。主要建议:探索有效路径,提高实习生行为投入水平;完善幼儿园遴选机制,加强实习基地管理;强化个人效用价值,提升从教动机;保证实习时长;实习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实习生的反思与成长;贯彻并强化实习目标,提升实习生从教选择意愿。 关键词: 学前专业;本科实习生;实习质量;从教选择意愿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与郑板桥均是清朝著名的花鸟画家,他们对中国画的贡献各有不同,这也许与他们自身的修养和所处的环境有关。一位是将亡国之痛寄托于书画之中的名家;一位是弃官从艺的扬州才子。但无论怎样,他们的艺术造诣与历史贡献都为世人赞赏,堪称历史名家。  相似文献   

5.
把毕加索和中国民间美术放在一起,也许会让人产生一种牵强生硬的感觉.但对毕加索的艺术和中国民间美术放在一起进行一番看似”生拉硬扯”的比较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一比较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杜甫华州罢官西行秦州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唐书·杜甫传》载:"(乾元元年,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遂为后世所宗,古今皆无异辞,然而这个说法并不成立。首先,《新唐书》"弃官"说文献上缺少依据;另外,古今治杜者归纳地杜甫"弃官"的其他理由亦不充分。按杜诗中尝自言"罢官",而罢官是符合事实的。杜甫罢官的原因与他华州任内荒怠职务有关,尤其与他任内触犯禁内外官员"私出州县界"法律规定有关。杜甫因为牢骚太盛而行为有失检点,导致罢官是必然结果,而西行秦州则是他罢官后无奈中的仓促选择。学界为了完成诗人的完美形象,故乐于弃官说而未能深究罢官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与日语母语者的跨文化交流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会话分析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会话中对于“话题管理”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1)话题导入:日语母语者会根据对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语言能力和反应方式来选择,如果有超出日语学习者理解范围的趋势,日语母语者往往选择回避而选择新的话题.(2)话题展开:日语母语者更注重“相互参与的协调”,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则表现出“个人意见的表达”的倾向.(3)话题选择:明显呈现出“由浅入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与内阁大学士张位交游.尤其是他晚年弃官后.在南昌与张位过从甚密.综观两人交游的情况,可以看出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既有儒家传统的经邦济世和爱国忧民的志向,并爱好文艺.热衷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佛、道思想和出世入仙的情结.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宋、明以来儒、佛、道三教思想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灌阳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山封三兄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较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唐氏三兄弟出生书香门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才华超群,有所建树,特别是唐景崧的政治影响和文化成就尤为突出。研究唐氏三兄弟的成长环境、仕途经历和政治文化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八桂地域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文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由于古代语言特别是上古语言离我们比较久远,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生听这门课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在学生时代和从教以后,多次听过古汉语课的讲授,教学效果如上所述者为数确实不少。这就鞭策自己在同一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力求不存在别人存在的毛病。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努力不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1.
高师院校师范生作为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研究师范生农村从教的意愿与动机,对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与教师队伍质量都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借助教育相关理论,归纳、调查、探讨了师范生的从教选择、从教动机、从教意愿。向师范院校312名本 科毕业生发放了《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农村从教意愿调查》问卷,深入探究高校师范生农村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建 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知识经济会对就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如何解决好就业问题?本文从历次技术革命和其它国家的发展中得出结沦:知识经济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会造成结构性失业;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知识、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情,中国在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要注重:确定适宜的技术选择原则和战略;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创业型就业.  相似文献   

13.
NPV和IRR是投资项目评价中最常用的两个决策指标,这两个指标对独立方案的投资决策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但在互斥方案的评价中,由于初始投资额不同或现金流量分布差异较大等原因,两者往往会产生差异.本文通过对两个指标的比较分析,为投资者正确选择运用指标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对七大古都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古都文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认识七大古都、包括北京文化的特色会有不少好处.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定都的原则和迁都的趋势,认为"险、富、便、美",即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地形环境上山川秀丽,交通上四通八达,是中国古代定都的最佳原则.而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最后选择了北京,则是中国古代迁都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大师,在教育领域从教多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涉及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风观等诸多方面。他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新时期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女性与科技相互选择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2006年对中国女性科技人员的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选择科技的状况和科技对女性接纳的情况,发现我国女性对科技的选择自主性增强,但科技对女性的接纳仍存在障碍,男性比其女性同行更欢迎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同时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为此提出要普及性别平等教育、加强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行动着的"新儒家"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路径选择.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样也需要放宽历史的视野,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化的总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样,就会对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西北民族走廊历来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融的地区。文章调查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氏家族,相传元末明初从四川迁移而来,在这一特殊的地理时空,唐氏家族的民族身份逐渐分化为汉族、回族、东乡族三种。文章通过对唐氏家神信仰的考察,试图用人类学的视角诠释唐氏家族对于共同祖先的认同以及不同民族身份、宗教信仰的认同,从而证明文化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象征性解释系统,并可适应不同的时空背景而迸发出创造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论范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秋末年,范蠡无论是在功业、思想方面,还是情操、品格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才。然而,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未能忠于一君到底;二是他弃官经商;三是他带西施姑娘出走。本文认为,这三者恰恰是范蠡不同流俗的过人之处,正是他之所以拔出同列、独放异彩的地方。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时代之一,各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更是择主而仕。面对一个不念恩义,对功臣宿将随意诛伐的君主,范蠡的离去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说明他具有可贵的叛逆精神。第二,范蠡弃官经商也不应受到指责。这不仅因为当时还未形成“重本抑末”的社会风气,而且弃官经商,发财致富,较之贪官污吏不啻高尚千百倍,况且他致富后不忘宗族邻里乡党。第三,在《国语》、《史记》等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根本看不到西施的影子,很有可能是好事之徒造出来的。即使范蠡确实带走西施,也不能影响对范蠡的肯定评价。第四,范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商品经济理论,是不亚于管仲的大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20.
与家长为友     
徐雪华 《新天地》2011,(12):41-41
每一个老师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家长打交道。大部分家长待人和善、尊重老师、支持老师、甚至懂得感恩,他们是老师的忠实帮助者。但在我们漫长的从教生涯中,当然也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家长,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家长,你是怎么做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