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 ,其基本线索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末 ,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 ,是“三个代表”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 :从 2 0 0 0年 2月到 2 0 0 1年 6月 ,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阶段。第四阶段 ,从 2 0 0 1年“七一”讲话至今 ,是“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 2 1世纪所提出的治党方针 ,是 2 1世纪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升起一盏明亮的航标灯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纲领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代表”是方向 ,是希望 ,是力量 ,是新形势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因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 ,认为这一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 ,向全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19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世纪最初10年;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位关键人物,…其思想成为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领域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把握其基本特征 ,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历史轨迹、自身规律和高等学校实际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政治性和非政治性思想政治工作过去一般都称“政治思想工作” ,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才改称“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和“思想”位置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是内涵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科学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 2 1世纪 ,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屋建瓴 ,总揽全局 ,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更好地适应 2 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适应2 1世纪中华民族发展与振兴需要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关系到 2 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课题 ,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客观分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面前 ,增强紧迫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研究新变化 ,探索新思路 ,切实把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8.
数学启发法是学者波利亚于 194 5年围绕“怎样解题”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 ,2 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思想 ,给出了数学启发法一种新的解释理论。目前 ,用再创造教学思想 ,对数学启发法进行了新的研究 ,以发展数学启发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通过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对21世纪中国教育进一步全面体现“三个面向”进行了教育理念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经历了四个时期 ,有两次重大突破。革命取得成功跨越了既定的理论 ,给 2 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 ,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主客体关系的嬗变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客体关系与生态伦理思想直接相关,主客体关系的嬗变必然会带动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古代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主要是一种一体关系,人对自然采取敬畏的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生态伦理思想是潜在的、自发的。近现代文化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取代了古代文化中主客一体直觉体悟式的原始思维方式,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取代了人与自然的共在、融合关系,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生态伦理思想处于缺失状态。当代生态文化中,主体与客体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生态文化把自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协同发展,体现了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度觉醒与自觉。  相似文献   

12.
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正义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合乎自然,即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环境正义既是将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法学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也是将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环境资源法学理念有机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从环境正义理念可以推导出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资源法学理念.其中,维护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是对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的起码要求.在影响我国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安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其他一切安全的基础条件.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态安全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贯穿在环境资源法整个体系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有关环境安全或生态安全的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3.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在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上提出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生态保护区是在当下急剧变迁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对一个特定地区发展的新型定位.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和发展,这是生态保护区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发展人类学立足于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因文化引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把发展视为一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过程.运用发展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建设效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当前医学模式转换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形神统一论”、“五脏情志论”、“体质气质学说”、“天人合一论”等中医心身相关思想中贯穿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现代医学要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要从治疗、预防、保健几个方面借鉴中医学的心身相关思想和理论并对中医学在人文内涵和生态意义上的启示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模式和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时,文章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红旗歌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的主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主旋律。由此,我们通过文学追究到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并反思在面临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今天文学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它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主张通过对传统法学基本理念的扩大、深入和重新解释,将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纳入到传统法学基本理念之中。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晶。如下因素对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各国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重要观点,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国际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著名环境思想家、理论家和活动家所阐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念,特别是著名环境资源法学说所论证和概括的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天人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库藏中的瑰宝。“天人合一”既肯定“天人一体”,又划定“天”“人”的职能,从而明确“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上。这种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智慧,推动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长,走到了今天。可见,我们提出生态文明,亦是由之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应以“天人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温故知新、拨乱反正、务实创新,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