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战争的起源、军需供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孙武的军事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1)孙武的战争起源观虽属心理主义范畴.但与纯粹心理主义又有区别;(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需供应观是孙武军事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3)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的认识使孙武的军事思想由一般的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战争的起源、军需供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孙武的军事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1)孙武的战争起源观虽属心理主义范畴,但与纯粹心理主义又有区别;(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需供应观是孙武军事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3)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的认识使孙武的军事思想由一般的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孙武的备战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文不过十三篇,论不及六千言,然而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和兵家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孙武的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和经济准备的思想,哺育过无数兵家名将,突出地体现了孙武的备战思想。孙武“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是对战争准备的深刻揭示,是“先胜”思想的总结,也是孙武备战思想的精华。孙武的备战思想对未来高科技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庸思想强调和谐,而军事思想强调争斗,因而把中庸思想和军事思想绝对地对立起来,导致研究中庸思想的人往往忽略孙武的军事思想,而研究孙武军事思想的人往往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独特中庸观。文章试图通过对孙武军事思想的研究,揭示其中蕴涵的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中庸观。  相似文献   

6.
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形成,深受齐国创始人、大军事谋略家吕尚与齐国名相管仲的影响。 综观吕尚的军事政治生涯和兵学要著《六韬》(《六韬》一书《隋书·经籍志》载为周吕望著。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六韬》残简证明,此书在西汉前已广为流传。从现存《六韬》所记的军事思想、战争规模及战术内容看,其中大部分不可能产生于周初。据今人考证,此书完成时间当在战国末期。很可能是依据当前吕尚的军事思想和言论,为后人编撰并不断增益而成)的内容,吕尚的军事思想相当丰富,但最为突出且对孙武及其后人影响最大的是“阴谋修德”和“兵权奇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世界最早的军事名著,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具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军事思想分四方面作简述评:一、孙武的战争观;二、孙武的治军思想;三、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四、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前言《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包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对指导战争的一些论述,直到现在仍是“科学的真理”。《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儒法斗爭的产物,是法家军事路线、军事思想的结晶。研究《孙子兵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进一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极右实质。《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原为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生(?)年月不详。据《史  相似文献   

9.
先轸作为晋文公时代的三军统帅兼晋国执政,多谋善断,亲手策划和指挥了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函之战等春秋时代著名战役,并大获全胜,使晋国的声威达到了极点,从而奠定了延续百年的晋国霸业的基础,他的军事活动要比孙武早一百多年。他的重谋略、讲“形势”的军事思想,已开孙武“上兵伐谋”思想的先河,并曾有《孙轸》兵法问世。他忠勇谋国的精神品质,善于驾驭战争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争指挥才能,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赫赫战功,以及对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都乎超过了孙武。因此,可以说只有先轸才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0.
白起是中国军事史上继孙武之后的又一伟大军事统帅。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卓著的将领。誉之者称其为"战神",贬之者称其为"人屠"。对白起的"功"与"过",应从战争的本质特性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利用三峡军事地理位置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仁"与"礼"是孔子治理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在大讲仁义礼智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有适当的"武备",以"兵"来捍卫"礼".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处处彰显了"礼"的影子.孔子的这种"礼""兵"并行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 ,处于大发展 ,大繁荣的阶段 ,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频繁的战争 ,丰富的战争实践 ,为诸子百家言兵治军提供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产生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仅就军事训练思想而言 ,诸子百家也各有其独特的见解 :军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进行战争 ;军队要根据实战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 ;主张军事训练先简后繁、循序渐进 ;强调军事训练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等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即《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著名军事著作。这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中国珍贵的军事典籍,而且也是人类军事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不仅军事理论卓越,哲学思想深刻,而且,它对军事信息的认识已有相当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孙武故里问题、孟姜女故事历史原型问题和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本源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惠民县说"是以唐乐安作为孙武的故里,"博兴县说"是以汉乐安作为孙武的故里,"广饶县说"则是以先秦齐乐安作为孙武故里的.孙武作为田氏贵族应是聚族而居于齐都临淄的,作为士人应是"群萃而州处"于临淄"士乡"的,无论如何是不会生长久居于"鄙"之"食采乐安"的.因而,临淄才是孙武的故里.杞梁妻哭夫作为孟姜女故事的生活原型,体现的是历史真实;而孟姜女故事作为杞梁妻哭夫的艺术演生,体现的是文化真实.只有将两个真实比对同步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深化、完善的目标.中国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前中期的齐国,它是管仲为创立霸业而推行的"四民分业定居"社会改革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理论包括毛泽东的战争观、战争形式和战争主体、战争指导者及其战略战术等方面.从战争观看,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从战争形式和战争主体看,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其主体是人民军队;从战争的实行来看,毛泽东要求战争指导者能驾驭战争规律,能制定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个主要方面构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骨骼,贯穿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也规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不同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评述何香枝《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的传世之作。孙武(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51年)生活在社会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其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孙武是当时吴国的将军,有着三十年的戎马生涯,可以说《孙子兵法》是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梳理墨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其军事辩证法思想建立在"兼爱"、"义利"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人际关系、人的物质交往之辩证认知的基础之上,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辩证认知出发,区分了军事战争的"正义"与否,提出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国与国趋向"各自有利"的建设观,揭示了关系到战争胜负的一般规律,提倡与天道(自然客观规律)、与地利(国与国交相利)和谐发展、不可违背协同相处原则,并且要使人人"兼爱"的理想社会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将军事技术视为"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的定义方式忽视了对在研技术的划归,易于引发"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含混.借助后现象学"人一技术一世界"框架,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源于民用生产技术使用情境的变更,在占据生存条件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军事技术调节着人们的战争感知,在诠释战争的同时也遮蔽着对战争的判断.近代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扩张的结合,使军事技术走上了能量杀伤的"暴力"道路,战略威慑武器则使其因失去使用情境而成为国家博弈的"他者"与"背景".在暴力的退隐中,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有别于作为"存在的传递"的民用技术,其结构性本质是对"存在的占据",是实现政治目标的"胜力".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一章,文字比较浅显明白,而诸家注释多有歧异。结合孔子的仁德思想、教育方法、汲汲求仕的经历及其政治理想,力图恢复语录体的载记方式所省略的相关背景,探求孔子之本意及用心所在。孔子对樊迟请学稼的批评,在方法上,与其一贯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相一致;在思想上,则是批评樊迟迷惑于神农之言、稼穑为治本的异端之学,而坚持其一贯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以仁德而推行政治。此章虽简略,却涉及到孔子的仁德思想和基本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