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战争的起源、军需供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孙武的军事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1)孙武的战争起源观虽属心理主义范畴.但与纯粹心理主义又有区别;(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需供应观是孙武军事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3)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的认识使孙武的军事思想由一般的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战争的起源、军需供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孙武的军事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1)孙武的战争起源观虽属心理主义范畴,但与纯粹心理主义又有区别;(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需供应观是孙武军事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3)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的认识使孙武的军事思想由一般的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的中庸,蕴涵有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庸的社会和谐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和谐之间的差异性研究,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关系作深入探讨,需要加强对中庸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5.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6.
关于孔子的中庸思想,古来论述甚丰。尤以近世以来,争论更为热烈,毁誉并陈,莫衷一是。尽管如此,学者们总还有个一致的见解:中庸与中华民族犹瓜之于藤,联系极为密切。唯此,学者们才心甘情愿地在这块土地上多洒汗水。在论争中,首先对中庸的含义产生了分歧,使中庸的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统而观之,分歧的原因在于大家都囿于中庸思想的一个侧面,以偏概全。比如,有人把孔子中庸归结为执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极端思维方式的突破、解构和超越,也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它的哲学基石是以中介思维为桥梁的辩证思维。中庸美是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庸美观念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传统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肯定,与他独特的生活道路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把握。王蒙的中庸美既体现于文学观的中庸内涵,也彰显于对文学创作的中庸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在新世纪讨论《中庸》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以世界性视角涉入中国立场,发掘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无疑,确定《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的思想准则,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很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方法论,因而具有中国思想经典和世界观纲领的重要地位。中庸之道贯穿在宇宙万事万物规律之中,影响了中国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世行为,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历史表明,中庸不是折中调和的中间路线,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君子参透了运行于人世间的天地宇宙的规律,故而强调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的人生至境,不仅影响了东方文化,而且正在影响西方文化。全球化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过分攫取自然资源的害处,注意到过分张扬人类的竞争去肆意改造自然的弊端。西方人将目光投向东方,吸收整合了东方《中庸》思想,提出并正在完善生态文化理论。因此,中庸思想在新世纪仍然有其不可忽略全球性意义和世界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世界最早的军事名著,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具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军事思想分四方面作简述评:一、孙武的战争观;二、孙武的治军思想;三、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四、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中庸思想是儒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在探寻中庸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中庸观念在培养中国人特有的致思趋向和处世哲学方面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缺憾.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出生于以儒学传家的文化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乱世中迭经破家、丧国等诸多人生坎坷之后,开始在人生中形成了努力追求中庸处世的理念。通过对《颜氏家训》考察可知,颜之推在生活中形成的诸多中庸处世理念实质上是他结合自身乱世体会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解读。它主要表现在颜之推在政治仕途、生活理念、人生价值观、佛教信仰、文化学术等方面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具体化为"仕宦称泰"、兼顾不偏、"去泰去甚"等世俗化的观念和信条。对中庸处世思想理念的追求使颜之推在"三为亡国之人"过程中不但得以保命兴家,且仕宦不坠。  相似文献   

12.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相似文献   

13.
萧嶷和萧子响同为齐武帝的近系亲属,萧嶷尚文而得以保全,萧子响崇武而最终被诛.两人不同的人生历程充分体现了齐武帝时重文抑武的宗王政策.这种政策的形成与宗王制度本身的特点和齐武帝狭窄的心胸有着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承继关系。讨论周敦颐的诚,可以增强我们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略论孙武的备战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文不过十三篇,论不及六千言,然而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和兵家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孙武的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和经济准备的思想,哺育过无数兵家名将,突出地体现了孙武的备战思想。孙武“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是对战争准备的深刻揭示,是“先胜”思想的总结,也是孙武备战思想的精华。孙武的备战思想对未来高科技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操《孙子略解》的兵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中国的兵学领域也影响深远。他的兵学著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兵书的集抄,二是基于个人军事思想的创作,三是对诸兵家经典的注解。除《孙子略解》外,其他各书皆已亡佚。曹操单独将"十三篇"注解流传,恢复了孙武"兵经"原貌,纠正了人们对《孙子》认知的混乱。曹操《孙子略解》的特点,一是主旨鲜明,行文简练而切要;二是立足人事,贯彻理性精神。可以说,在对一些关键篇章和字句涵义的把握上,曹操最能得《孙子》之真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张载与二程的门人,吕大临的思想既显示出道学理论指向的共性,也有独具一格的个性。由解释《中庸》而得出的“中者道之所由出”,集中地反映了吕大临以工夫贯通本体的理论特点,而“通经践礼”则既表现了他通过义理重释和社会教化以复兴儒学的努力,也呈现出将经学和礼学融入身心修养之“为己之学”的道学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庸》中治学思想对当代学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治学思想为主线,结合近现代学者对治学态度与方法的诠释与发展,提出其给当代学人的治学启示主要有:(1)博学、审问、慎思是培养当代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有力借鉴;(2)明辨、笃行是成就当代学人政知与力行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3)学风、文风、德行是衡量当代学人治学真伪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在正式确立以孙中山为同盟者前,曾试图联合吴佩孚,并抱以很大希望。但随着吴佩孚反动立场日益显露,共产国际被迫弃吴联孙。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既有对吴是"革命者"的误读,更有功利性实力标准的考虑,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