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谣言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微博的虚拟性为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微博的隐蔽性使发布谣言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微博的互动性使微博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性质瓶颈的“谣”化,主体瓶颈的“谣”化,心理瓶颈的“谣”化,类别瓶颈的“谣”化,反映出中国网络法制不完善、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有效推进微博的健康发展,对微博谣言进行法治规范和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一种渗透在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和使用。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此需要对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进行正确的引导,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微博、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相似文献   

4.
微博的兴起,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高校而言,需要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研究它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树立大学生微博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原则,借助微博加强和改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监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微博现象”与“粉丝现象”,选取安徽省6所地方本科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群体视角分析大学生微博粉丝的共性特征,探讨其与社会微博粉丝群体的差异化.结果显示:大学生微博粉丝具有微博使用频率高、性别差异化明显、年龄呈中间化趋势、关注对象及关注内容多元化等特征,与《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存在诸多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指出了大学生微博粉丝群体特征产生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心理满足;二是追求社会互动,拓展人际网络;三是追逐偶像,实现平等对话;四是倾向朋辈传播,存在从众心理;五是话语权诉求,社会参与意识高.以期为高校加强官方微博建设,有效引导、管理大学生微博粉丝群体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传播渠道的过程中,一方面下放了传播权,另一方面,更多意见领袖集聚这个平台,产生的集权效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尤其在舆情事件传播中,微博意见领袖正在成为推动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入手,对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博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微博2007年进入中国,到2010年,已经具备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并成功地将数字媒体由舆情的发酵地转变为舆情的发源地。从2010年起,新闻媒体纷纷开设微博,争发微博,微博有成为媒体竞争的前沿阵地的趋势。以往的关于媒体管理的一些规则和底线,也正在被记者微博所突破。舆情事态的进程和舆论引导的格局都因微博的兴起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微博是近年流行的一款基于用户关系而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大学生注册和使用微博的比例较高,有一小部分人有微博控的倾向。微博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大学生扩大交友圈子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发表观点、宣泄心情的重要平台。然而,微博信息的无序性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微博交往的虚拟性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迷失和心理的失衡,大学生过度使用微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法有: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利用微博对微博控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  相似文献   

9.
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民意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这个平台已经显示出行政监督的重要功能,但同时,它也存在信息传播失真、公众参与无序、缺乏必要的运行规范和法律制度约束等问题。因此,文章拟从行政监督的视角研究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分析我国微博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发挥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监督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突发性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新技术——Web2.0自媒体产生带来了媒介的新发展,使传统媒介不再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意义。文章以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微博传播效果、微博舆论引导、微博谣言的控制和引导等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微博事件具有高度公众性、议题性和影响力,深层次触及受众情感和切身利益.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从微博事件传播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两个角度来解读和研究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及传播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模式作系统性的考察,为我们正确把握微博事件传播的特点,引导微博发挥社会正能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年的发展,微博信息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初期主要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转变为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监督。这种转向体现了微博信息从“生活世界”向“公共领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及其规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为话语自由表达在公共领域建构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其自身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以及对公众素养要求不够到位,谣言却也时刻伴随着。谣言的恶性传播使微博的传播、沟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着微博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领域建构的进程。如何妥善规避微博传播中的谣言、不断完善微博传播平台,从微博自身管理机制以及对公众的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考量,提出建立完善的事实和身份审核机制以及呼吁公众理性表达、监管部门适度引导,以期制止微博谣言传播,创造一个纯净的微博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基于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本文构建了非遗微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判断矩阵及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对最终筛选出的34个非遗微博进行测评,结果表明:非遗微博的线上行为源于线下的非遗活动,具有典型的线下引导线上行为特征;非遗微博的传播主要是一种参与非遗活动的小众化的集体传播。据此,提升非遗微博传播效果应拓展非遗微博的传播渠道,推进非遗网络传播的媒介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实现其跨阶层、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15.
凭借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分布广、用户黏性良好等特征,微博成为企业塑造形象的新手段。为加深企业对微博作用的认识、提升利用水平,针对企业运用微博发布企业新闻、产品信息、举办活动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出精准定位、配备专业运营队伍等措施,以期有效拓展企业影响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6.
微博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政务信息传播部门和民众借助微博传递政务信息,形成新的政务传播形态与格局;政务信息传播部门和民众作为政务微博的传播主体,需要提升微博素养,掌握微博使用技巧,提高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在微博传播中,个体成为信息传播唯一的“把关人”,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一旦个体道德判断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范,基于微博独有的裂变式与多中心式传播模式,其所产生的负效应将会迅速蔓延,给现实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干扰。因此文章将基于社会直觉论中关于个体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从道德的来源及道德判断的工作模式,对公民微博传播中道德判断的五种基本道德议题、基本特征及“熟人社会”对个人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以求相对性排解微博传播中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浪“热门微博”榜、新闻中心新闻榜的比较发现,媒体议程与微博议程之间的“议程碰撞”挑战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微博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微博用户偏重感性的认知模式影响微博议程的形成.在微博平台上,媒体应采用人际传播模式与受众进行平等沟通,借力已有意见领袖“放大”媒体声音,注重用户的情感诉求,在“温情”媒体角色扮演中探索议程设置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夏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在国内掀起了收视热潮,同时也成为微博传播热点,并由此形成了“电视+微博”的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典型传播样态.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这种传播样态的观察、分析,探讨微博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新的传播特征,为今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传播发展提供相应参照.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微博自身特性入手,对安徽大学学生微博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很高(被调查对象中的95%开通了微博),是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且大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是常驻型的用户,即每天都会查看或使用多次.但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一至两个小时以内。大学生使用微博主要是寻求信息、参与社会交往、追求“地位”刺激、管理自身情绪和娱乐活动以及求新猎奇,掌握了大学生这些使用微博的信息心理,可为正确管理与引导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