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考察蒯因式的模态词解读,可以发现这种解读是狭隘的,它过分地依赖于逻辑、语言之外的内容上的联系,不利于从外延角度来对模态词做一般的、形式化的研究;同时蒯因反驳第三等级的模态词的使用,这也是错误的,模态谓词逻辑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2.
吴新民 《东岳论丛》2011,32(2):63-68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通过模态、知识、语义证明,否定了专名指称在同一命题中由摹状词可以确定的描述主义思路,指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指称不变,其同一命题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陈波 《晋阳学刊》2012,(3):70-82
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及其相关环节做了详尽的批判性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关于严格性的直观测试行不通,其中存在一个不合法的跳跃:从"一个对象必定自我同一"这个形而上学论断跳到一个语言哲学命题"一个名称是一个对象的严格指示词";(2)关于严格性的精确定义与引出严格指示词的语言直观相冲突;(3)反驳描述论的模态论证不成立:所谓的"严格指示词"可以归结为在模态语境中取宽辖域的非严格的名称;假设真有所谓的"严格指示词"的话,限定摹状词也可以被严格化,我们仍没有理由否认名称是相应摹状词的缩写。(4)克里普克对关于他的模态论证的宽辖域批评所做的回应也是失败的。所有这些结论都依赖于一个隐含前提:名称和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可以取宽辖域或窄辖域,而此前提在本文中得到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梅农、弗雷格等人关于名称的意义理论,罗素在其著名论文<论指称>中提出了几个语义难题,并提出自己的摹状词理论对它们加以解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无疑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义非凡,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一个新角度,即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K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难题,并逐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7.
刘良琼 《学术界》2006,3(2):183-187
一些形式逻辑著作将模态判断分为客观模态判断和“主观模态判断”的做法,导致了概念“模态”的歧义性,导致了模态判断的分类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且,“主观可能判断”不符合形式逻辑对于判断的基本要求,不具备判断的逻辑特征;“主观必然判断”所反映的主观认识的高度确定性在形式逻辑中没有意义。所以,“主观模态判断”在形式逻辑中没有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算子、模态命题、必然模态三段论、偶然模态三段论进行分析、评价,进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虽然多有矛盾、错漏之处,但它不仅是模态逻辑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逻辑科学的源头,而且已孕育着现代模态逻辑、尤其是多值逻辑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与其其他逻辑理论一样,是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就认知科学而言,虽然认知逻辑研究的是知识推理,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认知模态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但是,如果从公理系统的角度看,认知逻辑则属于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所谓“批判的”意味着可评价的、公共的、多元的,并且以平等的和异质的福利为导向.所以,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就是在知识推理的前提下,从模态认证以及涉身性与主体性验证的角度,来探究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及关于它的考察与批判问题.文章在分析模态认证的主体性、涉身性以及主体性验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推理与模态认证,以及模态认知中主体性验证等诸多的认知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词动词是英语中一种特殊语类,在语法、语义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在此先对多词动词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概述,然后就被动化现象阐明其实质是施动性,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探讨并解释多词动词存在被动语态的条件。最后,从生成语法视角下总结英语中多词动词的被动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8,29(4):128-135
粘合和组合是两种普遍的语言结构方式,粘合可以是两个直接成分的粘合也可以是两个间接成分的粘合。结构的词汇化必有粘合的前提,结构词汇化的结果是句法词。句法词的两个源结构是粘合式结构和跨短语粘合结构,粘合式结构词汇化结果的前提是由义位组合整合为相应意义领域的一个义位,跨短语粘合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往往伴随着结构形式性质的改变:通常是原动词短语性质向非动词词性演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除了语法著作普遍提到的兼语短语中的兼语之外,还有一种存在于某种复杂的偏正式动词短语中的兼语.两种兼语有同有异,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含有兼语成分的偏正式动词短语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上古产生的语法结构造词法虽弥补了语音造词法的不足 ,但由于不成熟 ,并未大量造出新词。时至中古 ,在语言内部运动和外部形势的刺激下 ,语法结构造词法显得十分活跃 ,新词的产生基本以这种方法为主。从魏晋时代的《世说新语》中出现的新复合词看 ,其结构形式丰富多样。这说明 ,语法结构造词法在这个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语合成词重音是教学的难题,本文认为在重视单词重音的基础上,注意合成词各词之间的结构,再进一步了解词组重音的作用,就能找到合成词重音的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15.
无连接词复合句是一种较复杂的句法结构 ,作为连接词复合句的对立成员 ,它在形式、语义、交际 -修辞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 ,笔者仅就俄语中无连接词复合句的特征和分类系统地归纳、总结和详细的介绍 ,旨在帮助读者更具体、更正确的认识该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7.
在学界对旧有卜辞双宾语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出土的花东卜辞材料中双宾语句做了全面的整理与初步分析,以期能对旧说有所补充或发展,从而发现,花东中的包含有非祭祀动词双宾语结构的句子共34例.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比旧有卜辞中此类双宾语句,可以看出花东中的不少格式是新见的.毫无疑问,这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古汉语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度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环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高俊霞 《殷都学刊》2003,(3):106-108
本文从语法、认知、逻辑、语用等角度综合考察了汉语语序问题。考察发现 ,汉语语序在这几方面往往是一致的。认知、逻辑是语序形成的深层基础 ,而语序则是各种语用因素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结构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词媒体是我们这个"读词时代"全民造词运动的新生事物,言简意赅,以极经济的关键词形式传达各类信息,起到媒体的作用。它的形成和传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显现世态民情、暴露社会问题、表达民众诉求、信息交流沟通、增强民主意识、营销产品、促进人际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常规媒体的社会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