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业资源条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考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必须实行集约经营。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集约经受又有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劳动力数量多质量低、农业技术水平活后等障碍。对策是:1.高度重视农业;2.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3.提高技术水平;4.有组织有目标地转移剩余劳动力;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1.继续较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个80年代,杭州乡镇企业已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50万人,到1990年乡镇企业职工数已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2.3%.但按1986年资料,经济发达地区种植业劳动力只占农村总劳力的34%,若2000年杭州农村种植业劳动力占用达34%这个水平,那么,农村种植业只需90万人(到时每个劳动力也只负担3亩左右,与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相差还甚远).面对巨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90年代乡镇企业必须力争每年从大农业中吸纳的劳动力高于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额.80年代,杭州市农村劳动力的年均递增率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 ,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 ,逐步减少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及其流动的总体状况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全面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推导得出镇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并对镇江2000—2008年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镇江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从2000年的72443人下降到2008年的39480人,占农村从事农业人员的比重从15.53%下降到13.55%,但富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巨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喜有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全国 30个省 (区、市 )、80 0多个县、6万多农户、约 1 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 ,1 999年当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6 4% ,按可比口径比 1 998年提高了 0 4个百分点 ,转移速度又有上升 ;同时 ,1 999年从非农产业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 0 5 % ,增减相抵 ,1 999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 5 9% ,比上年上升了 0 4个百分点。转移的基本特点是 :1 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1 99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内转移就业的占 79% ,比上年上升 1 1个…  相似文献   

6.
从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需求弹性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基于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出1997-2012年中国各地区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大体呈现递增的态势,农业剩余劳动力下降明显;各地区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同,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其中京津沪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处于高水平,而海南省最低;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影响力度按大小依次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  相似文献   

7.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位面积内主要农作物或畜产品(头)用工量变化及其生产规模(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的变化,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并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进而修正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以往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忽视了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问题,若考虑这些问题,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轻微。(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没有超前发展,反而是及时弥补了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留下的生产能力空缺。(3)若按照1985年的劳动生产率计算,生产2010年的农产品,我国农业劳动力存在缺口高达1.78亿人,而这一缺口由农业机械化进行了弥补。若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静态地看,粮食生产面积将下降59.06%,农业机械化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安全管理和提高安全技术水平两方面阐述了保证高校网络安全的策略,从而确保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爱的理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是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 ;爱的本质是“给予” ;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 ,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 ,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但仍然是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和"变革"的概念入手,从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际巨头IBM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了文化变革下的价值观再造、战略再造以及组织流程再造。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者阐明了业务方面选择、摆脱路径依赖、强势CEO在文化变革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一次全面的经济转型,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目共睹,而低碳经济转型势必需要政策力量的推动才可能实现,因此,研究政策对低碳发展的不同影响就成了政策制定的必经之路。对于低碳发展的研究目前有很多,文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影响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相比对,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两种情景进行了预测,并对政策的制定、研究和分析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奢侈品作为一种高档或顶级商品,无疑是那些富足有余的人们经常关注或消费的对象。课征奢侈品税,其实就是征富人们的税,不会因此损害中低收入的普通消费者的利益。相反,通过课征奢侈品税,然后再把这部分税款通过社会公共福利等形式提升低收入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上给那些社会上的"最不利者"带来了补偿利益。如此通过税收立法的手段,一方面削减了高收入者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形成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达到了相对的平衡,从而更加有利于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物上请求权的种类、性质以及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消灭时效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FPGA的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导致嵌入式系统设计变革的原因及优势,分析了基于FPGA的可编程片上系统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嵌入IP核的SOPC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执政安全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从掌权安全、控权安全、用权安全等角度出发,分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从而揭示俄国共产党在确保执政安全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9.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可以将there-构式分为存在性there-构式和呈现性there-构式。本文对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关于there-构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检索、词条对比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了各类there-构式的使用特征、肯定与否定的使用频率、各个时态的使用情况以及there-构式的使用规律,即there be使用最多,肯定形式和一般时使用频率更高,而部分there-构式即使符合语法结构,实际使用中却很罕见,进一步验证了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匹配,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广电集团化的实践进程,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对这一全新的课题进行了各种探索和研究,从广电集团化的起因、发展及现状、集团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对他们的研究作一综述,从求同存异、相互取长补短中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