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东方古老部落,东夷和东夷文化一直以来吸引着很多学者的目光,研究成果颇多.目前学者大都认同,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因其族系多,又泛称九夷,其创造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在考古上表现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明代古代是山东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沂沭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是科举人才分布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出整体相对落后、区域差距明显等特点。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地理系统行为有关系。这种科举人才分布格局对沂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表现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遗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促进风俗文化的传播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古代江南文人的竹审美与园竹景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美的感受不一样,构建景观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古代尤其是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依赖当地的水、竹生态,通过对庭竹、盆竹的欣赏和培育,以及竹画等方式,积极地创作出以竹为审美对象的园林生境,这个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物质和精神来源。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早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则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5.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兴盛于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一支早期阶段青铜文化。本文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以及诸多遗址周边自然地层与文化层的孢粉研究结果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集中分布于赤峰南部黄土丘陵台地区,并向河谷台塬、河漫滩等适宜农业开发的地域推进,加之这一时期相对优越的气候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石介的学生杜默,其可考的交游,除欧阳修外,均为今山东人士。行踪所至,除晚年任职江西外,都在今山东、河南两省,尤其是濮州邻近州县。这些都进一步表明杜默是北宋京东濮州人,而决非淮南和州人。洪迈《夷坚志》所载和州举子杜默,与濮州杜默应非一人。明代后期以来,和州杜默哭庙之事被编入戏曲,广泛流传,人们遂将两杜默混为一谈,其中和州当地捏合最甚,影响也大,贻误至今。今安徽和县丰山杜村所传杜默手植梅,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杜氏始祖杜浩时,明末以来渐为人知。乾隆中叶,安徽学政朱筠等人为之揄扬,名噪一时。该树至民国年间尚存,当地称作"半枝梅",一再分本重生或沿名补植,传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思想和创作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这种影响是在近代社会、白话译经和西方文学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石评梅不是从内心深处虔诚皈依基督的教徒,而是对基督教文化充满礼赞,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魂》2012,(19):2+65
"中国南北分界岭,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跨越中国数个省份,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内陆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汉时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独特的区域位置和神奇的自然特征,赋予太白山厚重博大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价值。从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9.
马诚超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109-110,23
本文从自然与人文地理方面论述了秦岭在地理上南北分界的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秦岭的地理位置,第二、三部分分别从自然和人文方面论述了秦岭在地理上的南北分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墓葬封土最早起源于江南地区土墩墓,具有浓厚的社土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涵义。北方周文化带有浓重的母性色彩、社稷的地母崇拜及祝殖文化意义,与南方墓葬封土的文化涵义契合。在南北文化交流中,西周文化接纳了北传的墓葬封土文化因子,使之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故本文在对李清照咏梅词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易安词对咏梅词这一文类写作空间的拓展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词人对咏梅词做出的独特贡献,品味其梅花词的“不俗”之处。  相似文献   

12.
晚唐体诗人以其诗歌创造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鹤意象。鹤意象突出鹤的闲适、从容、清瘦、孤傲,呈现闲适高逸的世外情怀;梅意象则突出梅的清香、幽峭、冷艳、疏瘦,表现出清峭的品性与格调。晚唐体诗人以僧人与隐士为主体,他们主动疏离社会权力中心,以僧、隐的生活方式表现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于独立的自我人格的完善,梅、鹤等花木禽乌意象成为他们闲逸心性、生活情趣和人格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13.
王冕(约1287-1359),是元代后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墨梅图堪称精品,图上所题梅花诗与之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了作者作为儒者心怀天下的精神。王冕追求梅树的自然之美,一百余首梅花诗,作为诗人言志抒情的主要载体,在审美境界上,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百咏诗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创作兴盛。宋代百咏诗有两个明确的主题,咏梅和咏地方风物。科举中的百篇举一科在宋代的延续为百篇成诗的体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地理学和梅文化的高涨则决定了百咏诗的主题。百咏诗在艺术上并不突出,利钝杂陈、良莠不齐,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宋人所作的注释上。今可考知的五十种宋人百咏(包括百题)诗中,有宋人注释的共计七种。其中,刘克庄《梅百咏》有两个宋人注本,今皆亡佚;其余六种为诗人自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种。它们扩大了宋诗宋注的名单,是宋诗宋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文献上亦有保存史料之功,于后人之考证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15.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这说明曹雪芹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他在梅花里不仅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而且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在对梅花的喜爱里饱含了对江南"旧家"生活的留念之意。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天然函星禅师为我们留下了大型的组诗 梅花诗,这些梅花诗是严格按照格律来写的,他给我们 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艺术资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精神方面的慰藉。它的空灵蕴藉,它的充满哲理,它所象征的那种孤傲,都是 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梅花诗来窥探天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府中心型两种。地域分布的南北失衡是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出身并生长于官宦之家是女诗人生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大致与进士群体的分布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所谓"国花",即是指受到全民喜爱并成为本国象征的花卉,以这种标准来判断,唐时的牡丹和宋时的梅花都是独领风骚,可以称为一朝之国花了.这种全民性的观赏兴趣表现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便是唐代咏牡丹诗和宋代咏梅诗的兴盛.论文分别讨论咏牡丹诗和咏梅诗盛行的物质基础,时代心理对咏花诗的选择性审美,以及这两类咏花诗在被审美观念选择的同时,对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得牡丹与梅花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