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大吉是王阳明的高门弟子,年少就立志于求圣贤之道,对心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体认和感悟.他认为圣贤之道在于良知本体,提出了“心之良知本一”的命题,同时主张在“体之用”上下工夫,尽力做到“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好善忘势、反身内省;“中心悦而诚服之”;躬行实践、心学治政.他将关学与王阳明心学思想融汇贯通,为关中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关学心学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心学在道德培养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格心-去恶-致知”(由反至正);第二种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传习-为善”(由正至正);第三种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念发-意行”(由知至行).在这三层结构中,“格心”是起始,“良知”是目标,“致良知”是途径.阳明心学的“行”是内心世界的“意行”,不是道德实践的“践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着力点是防止“知”而“不行”.内外统一、实践考察、德福统一是防止“知”“行”脱节的枢机.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心学自产生以来,便备受当时学者们的关注,其信奉者、追随者较多.不过,它又是一种较易引起争议的学说.在王阳明心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罗钦顺即与王阳明展开辩驳.他对王阳明心学的辩难可归纳为以下数方面:一是从体用、修养工夫、常识等角度批驳了王阳明关于“良知即天理”之类的说法;二是认为王阳明的“心即理”说会滋生“求内遗外”等弊病;三是反对王阳明将格物解释为“正念头”,等等.罗钦顺批驳、辩难王阳明心学,旨在扭转王阳明心学过于内在化的倾向.不过,罗钦顺对王阳明心学的辩难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4.
仁与良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王阳明以良知释良心,牟宗三以心体释良心、良知.虽然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与王阳明所言的良知都是道德的根基,但是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主要是指道德规范的整全,即全体的道德规范,而王阳明所言的良知并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形成具体道德规范的原则,是判断道德规范的标准.此外,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关系是全体与个别的关系,而王阳明所言的良知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关系则是道德规范的原则与具体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牟宗三所言的心体并不是王阳明所言的良知.  相似文献   

5.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推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摆脱了程朱理学凌驾于人之上的道德主体预设,凸显了人的本质存在。他的心体之学在致思上拓宽了儒学思想的新路径,把对人的现世精神关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阳明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真存在,最终人人都可以成己达圣。心学开创了儒学教育的新局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王阳明整个心学哲学体系中,“心即理”说是其所有哲学思想的第一命题,是理解“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前提基础.“心即理”说包括何为“心”和“理”、心与理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三个方面的内涵.它的提出不仅对于程朱理学以理为本体的哲学思想的权威地位构成了挑战,而且对于后世的各方面影响也颇为显著和深远,具有学术、道德、政治、人文四个向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承陆九渊心学宗旨,提出了一系列回归主体直指本心的道德论,但不同于陆氏简单地将“心与理同一”,王阳明在本心之上加进了“良知”这一道德标准,试图为心学找到客观的人格规范,为普通人打通成圣入贤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其对“格物致知”说的阐释颇具革命性,不仅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而且因此发扬和深化了心学一途的学思脉络。与朱子相比,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释的反动体现在:将朱子训物为客观物质实体与人类道德行为二义窄化为道德事为,物成了心之物,并且相应地穷理被局限于体认天理或良知,即格心。与此同时,所谓致知,仅仅变成了克除私欲,发明本心或使天理流行充塞,最终导致了贯通心与物、心与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与朱子学说分道扬镳,但也因此以简易直接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心学理论的特色,并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手段与教育特点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王阳明从其“心即理”思想出发,将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良知”为出发点,以“致良知”为目标,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了王阳明关于境界与美,意义与审美体验,以及“虚灵”态度与“体”“觉”审美体验方式等三大问题,并初步探讨了王阳明美学的良知体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襞继承了王阳明及其王艮的心学思想,大讲心之妙用。他认为良知是由“心之体”发出的知觉与本能,具有自发自导功能,所以他特别强调良知对人的主宰作用。王襞还把泰州学派的“乐学”之乐,解释为顺应心体的自然流畅之乐,从而把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良知之性的活泼性,反对一切束缚,主张率性而行。此外王襞的心为主宰、率性而为的主张,在他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并形成了他特有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继承和发扬孟子心学为宗旨,通过对孟子心为道德本源说、良知说和心性天三者关系的改造,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合心、性、天于一心,,的心本体论思想和内容更为丰富的良知说,从而建立了一套回归主体直指本心的内容庞大的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有人为抬高王阳明心学,编造历史,认为青年毛泽东“ 对《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逐字逐句做批注”,毛泽东是“王阳明心学的实践者”,毛泽东能打胜仗是受阳明“心上学”的影响等等。本文旨在明辨某些人拉毛泽东为“王阳明热”抬轿而制造的种种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内部“朱陆之爭”主要体现在“为学之方”即思想方法的“道问学”和“尊德性”之辩。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在批评朱学支离烦琐之偏和陆学笼统粗糙之弊的基础上,又吸取了陆九渊心学的“简易直接”的功夫和朱熹理学的“铢分毫析”的辨析精神,所谓“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从而促使了理学的分化,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分析,从致知功夫、知行关系及认识的发展过程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是如何在思想方法上做“兼综朱陆”的工夫的。  相似文献   

16.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17.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时期“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均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王阳明在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他最初是“泛滥于辞章”,接着是“遍读考亭之书”,继而又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正德三年被贬至贵州龙场驿,才真正形成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历史上称之为“龙场悟道”。此后,他的心学思想日益成熟,相继提出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体系,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心学道路。王阳明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之后,到处创办书院、广招弟子,以培养自己的学术传人,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终于将明代形成的心学思潮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论的角度,对致良知学说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到晚年才提出致良知说,被他的门人奉为晚年的亲切教训,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相似文献   

19.
"良知本有"、"良知即准则"与"致良知即格物",是王阳明"致良知"理论蕴含的重要内容。他的"治心"思想与其"致良知"学说紧密联系,"治心"实际上就是在"吾心之良知"上做工夫,使"吾心之良知"得以展现和扩充,在具体的"治心"实践中,与其"致良知"思想相一致。王阳明主张反求其心‘推行仁政与兴办社学,既注重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还发明了教化民众的各种措施,彰显了他内心的良知又防止了心的陷溺。王阳明的"治心"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治心"理论,对于个体生命问题的解决乃至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奠基于他的“心即理”的哲学观,以及六经乃“吾心之记籍”的经学观,其解经学反对像朱子那样在解释“文义”上用功,而代之以在“心体”上体当,认为凡“解书不通”“只要解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典可以随心所欲地被重新解释,毋宁说王阳明的解经学旨在“求是”,他用“求是非”的内在理解标准来代替曾经十分流行的“论异同”的外在标准。“吾心”乃是非判断之终极根源,循此,自然就有了不以圣贤之是非为是非的解经学观点。历史地看,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不仅受到孟子“以意逆志”的影响,而且深受庄、禅“言意”“言道”之辨的熏染。以今观之,王阳明解经学的一些观点也蕴含了戴维森等人所谓“善意原则”和“人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