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依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论观点,从体育生活化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发现该指导思想与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实现体育生活化相脱节.为此,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从"培养兴趣、提高技能、发展特长、终身锻炼"等4个层面进行改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让学生最终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陈羲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5):103-105
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走向。结果发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但存在重实践、轻理论,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考核制度不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等倾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元化,积极地与多学科融合,重视创新教育的开展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走向。提出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更新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改革考核制度、制定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建设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对策,使高校体育教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浪潮中,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适应健康新观念,教学目的从增强体质向增进学生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转化。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评分体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的道路。根据以上原则提出了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着手解决现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建立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模式 ,改革校园竞赛活动项目 ,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 ,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其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趋向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建立对人才的需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以规范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手段,从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娱乐等多种角度建立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根据教育学的发展和体育学的规律,制定以锻炼和养护学生身心内容为主体;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体育教学大纲。并建立一个整体结构与优化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确立我国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注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重视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育课”被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和内容也必须进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服务,保证身心健康。高校要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课程的操作者——体育教师不仅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还应该紧紧围绕大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大胆改革教学环节,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与健康知识,让学生“乐学、愿学、爱学”,并学有所用,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更新,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也在发展和变化。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着健康、快乐和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的方向发展,以创新性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将为主导思想。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目趋多样化。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对高校体育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分析了高校体育反思教学的发展、涵义和意义.认为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走向社会后能带动他人参与体育锻炼,传播终身体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对培养学生,特别是对高校女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宗旨,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体育实践技能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革,真正落实好高校女生"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终身体育”“健康至上”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太极拳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讨高校太极拳教学非常必要.为了更好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太极拳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将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健康体魂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教学是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效措施.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每个人受益终身的基础.健康快乐是高校体育的内含,体育教学则是建立健康体魂的必要条件,是终身体育的开始,是建设国家体现旺盛生命力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学分制也被逐步推广到各普通高校,有效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因此,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学分制的改革,优化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及教育管理机制,更好地贯彻“全教会”上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两门以上的健身锻炼手段,养成自觉积极参与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受益,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从学分制的概念及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历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意义及优点、实施学分制改革情况下的课程特点与目标管理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终身体育思想角度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与社会体育相接轨的最佳契合点。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需要创新。应依据终身体育的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以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实施为依据,结合高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地阐述了高校体育对学生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高校体育教学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当围绕学生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标、意识、技能、兴趣.依据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青少年学生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好高校体育工作,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使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现代体育教师,我们应尽快更新教育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在其影响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出现了新动向,教育思想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是每一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因此,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终于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 ,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在阐述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的作用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身体锻炼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形成的阶段,也是体育能力掌握和提高的最好时期。因此,无论从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对学生进行体育观念的教育而言,大学体育教学都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的教育、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将来生活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应该是所有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