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美恶同辞”与“同形对义词” 1.0 “落”一词同形共居“降”“始”二义。《尔雅·释诂》:“落,始也。”《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这类词义现象,前人谓之“美恶同名”(词、辞)。在训诂史上最早采用“美恶同名”来解释上述词义现象的是东县时期的注释家郭璞。《尔雅  相似文献   

2.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3.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4.
从法制史的角度看,《尚书·洪范》含有丰富的法学内容。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类如现代宪法的根本法性质的法典。这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古代学者早已作过这样论断,只是他们没有使用“宪法”这个术语而已。《尔雅·释诂》:“洪,大也”;“范,法也”。《尚书》的伪《孔安国传》说:“洪,大;范,法;谓天地之大法。”“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规范也。”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古汉语别称词的性质和作用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八云:“南中丞卓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上蔡。”“牝卫”是母驴,“卫”是驴的雅号。据宋·罗愿《尔雅翼·释兽》云:“晋卫玠好乘之,故以为名。”《文选》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绿蚁,原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有文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对于此中之“野马”,一些有影响的注本是这样解释的: ▲野马者,游气也。(郭象注) ▲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司马彪注) ▲《尔雅》云:“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庄子集释》) ▲野马,天地间气也。(王夫之《庄子解》) ▲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蒸腾奔马,所以叫做野马。(王力《古代汉语》) 笔者现欲申稍别于上述诸说的一得之愚,祈诸方家先进垂教。  相似文献   

7.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8.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9.
呜呼噫嘻     
呜呼、噫嘻:皆叹词.声轻则“噫嘻”,相当于“唉”;声重则“呜呼”,相当于“唉呀”. 呜呼:《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此表悲伤.又,《尚书·周书·旅獒》:“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  相似文献   

10.
修订本《辞源》“崆峒”词条第二义项,以“崆峒”指“洛阳”,其文云:“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为空桐(即崆桐)。洛阳居地之中,因以崆桐指洛阳。唐李贺《歌诗编》三(按:应为“二”《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明朝下元复西道,崆桐叙别长如天’,”这里所引“斗极之下为空桐”,见于《尔雅·释地》。其文云:“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邢昺疏云:“岠,去也;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一、篇名《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左传·文公十八年》在引述它的文句时,浑称为《虞书》。《礼记·大学》又称之为《帝典》。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尧典》这一篇名的,是《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而据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颜回说:“《尧典》可以观美。”那么,《尧典》这一篇名早在孔子编次《尚书》时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所引《尧典》之文,实在今《尚书·舜典》之中。清代学者已经考明,  相似文献   

12.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表示事物的名称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一些事物还有若干种异名。例如蕨,据陆文郁《诗草木今释》考证,俗名谓之蕨菜、米蕨草;《尔雅》谓之(?)、月尔、(?);郭璞《尔雅》注谓之紫(?);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之(?);《说文》谓之(?);《广雅》谓之茈(?);《后汉书·马融传》谓之茈萁;《诗》毛氏传疏谓之柔(?)“广东新谱”谓之龙头莱;《救荒野谱》谓之蕨萁;郝懿行《尔雅义疏》又谓初生者为拳菜,老者为紫厥。又有俗名谓之如意菜者。  相似文献   

15.
一、殷之起源与溵水殷,金文作?《尔雅·释言》云:“殷,中也,正也”。《书·禹贡》称:“九江孔殷”。《正羲》云:“言其得地势之中也”。《书·尧典》“以殷仲春”。《传》:“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气节”。还有盛、众、大、富、深……等等含义。原始氏族部落,是逐水草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三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白虎通》亦云:“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中载有《古三坟·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其中包括山坟(连山)、气坟(归藏)、形坟(乾坤),这就是所谓“古三坟”.  相似文献   

18.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的“厉”,说解不一.各家注释大致可归纳为三家:一说以《毛传》《尔雅》为主;一说以《说文》为依据;另外一说,按照诗意另为新释.《毛传》说:“以衣涉水为历,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尔雅·释水》:“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毛传》《尔雅》的解释,文字上略有出入,但都把“厉”和“揭”释为涉水之名.  相似文献   

19.
清人胡承珙编著的《小尔雅义证》,虽经刘世珩校勘(聚学轩丛书),引例出处仍发现许多错误。卷一广诂三页《尔雅·释诂》:“班,赋也。”按:应为“释言”。九页《襄十年》:“遂灭逼阳。”按:应为“春秋经襄十年”。十八页《小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按:应为“大雅”。十九页《小雅·桑柔》:“逝不以濯。”按:应为“大雅”。卷二广言二页《礼记·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  相似文献   

20.
“舟、船”似是一物异名,都是船的总称.《诗·邶风·谷风》:“方之舟之.”毛传:“舟,船也.”《尔雅·释水》中的“舟”字,郭璞每释以“船”.如“大夫方舟”郭璞注:“并两船.”《吕氏春秋·必已》:“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扬播”,动摇.)“舟、船”同义互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