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余玮 《华人时刊》2006,(7):44-50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正是因“为”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则可谓不老。每有记者采访他,他总是说:“你们采访我,就是一个考试。我是考生,准备答辩。你们考吧。”每每客人造访,他总是起身亲自送客人到家门口,无论是党政要人,还是庶民百姓,他都这样对待,从不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其德学双馨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走近季羡林,宛若是走近一座学术文化高峰——近之,愈觉其高。也有人说,季羡林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仪”人格。可以说正是因为继承与提升了前代君子的“威仪观”,才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而拥有儒家乃至中华文明至高人格象征的孔子却明言自己并非生而为圣,他经历过贫穷、卑贱的童年,也有过迷狂于族群主义的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中年,这些都是他生命境界提升之路上不可逃避的局限与障碍,他都一一克服。在“五十而知天命”的蜕变之后,他同时兼具的“殷商遗民”与“鲁国子民”的两种身份最终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完美地使殷、周两种文明相互交融。不仅如此,他还在关乎人的本质层面,在紧紧把握“三代”文明最深脉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可与鸟兽群”“九夷可以为君子”的人类情怀与“天下”意识。总之,从“威仪”视域出发,不仅可以鲜活地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更能从其人类情怀与“天下”的意识中,隐约看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周海亮 《社区》2009,(29):61-6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打电话和他们联系,他们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定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元的。”  相似文献   

5.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3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他对弟子说:“为什么‘不淋一人’呢?”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肯定是因为那个淋雨的人穿着雨衣。”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所以两个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有一个人淋不到雨。”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的“二次合理化”,可以被人独自地实现。当这个意义实现时,个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得到满足。当人承担起自己不可替代、唯一的责任后,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本质,同时将“意义”作为生活的指导、作为生命的方向。他认为每个个体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心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有别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第三种方法——意义治疗,开拓了“去反省”和“矛盾意向”的治疗技术。其实质是他首先是作为哲学家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其次才作为心理治疗师发展了一套“意义治疗学”的操作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7.
他正处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而我也可能会束缚于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正在“对话”的究竟是哪两个人?假如在我与他的对话中,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一个精神变态者来对待,那么在两人的关系中,我的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会限制我成为可能的那个人。耶路撒冷大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有一句格言:“肯定别人!”这句话在我看来特别意味深长。他说:“肯定意味着……接纳另一个人的全部人格……确认他,理解他,尊重他……促其变化……我在内心确认他,那么在他内心,关于这种人格……现在就能得到完善,能够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洪突袭,山涧暴涨,激流中,两块石头,一块在河中,一块在河边,河中石头上有四人,是黄永明的邻家小孩,河边石头上有两人,最黄永明的女儿和孙女,黄永明选择了先救河中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挣扎和领悟中的结果,他对生命热爱而又超脱、看似离世却又总依于人间的情怀,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体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  相似文献   

10.
“启蒙”与“革命”可以说是丁玲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对她而言,“启蒙”所代表的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与“革命”所代表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践是她生命、思想中最重要、不可偏废的两个部分。建国之后,丁玲的作品大致可区分为“革命”系统、“个人自传”系统和旅外散文作品等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作品中依然可看到“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生活在两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和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化传统中,居住地域亦相去甚远,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二人有着同样的自然情怀,他们均主张以诗歌入自然,以情感人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家园,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和生命意义的升华。二人在自然旨趣上的区别在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寻求神性,并在神的怀抱中获得升华了的主体性,得到了“人的自然”;而盂浩然所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人的主体性并不高扬,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12.
原广西百色地委党委、行政专署第一副专员李一民同志,于1976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安置回老家长治市襄垣县。20多年来,他并没有闲赋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用他那丰富的工作经验,广泛的人际关系为全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离休无所求,甘为孺子牛,心里装着党,余热写春秋”,这是李一民同志向党表白的心声和晚年人生追求的写照。老李常对人说:“离休不离党、到处能发光”、“自己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只要活着,就要为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离休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4.
“情”和“灵”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汤显祖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汤显祖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对应,抒写疏脱自适的性情和表现若有若无的生命境界是汤袁文学创作中较为显著的两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车祸,年仅22岁、身负重伤的女导游文花枝本可以最先得到救治,但想到受伤的游客,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强忍钻心的疼痛,吃力地对前来救援的交警说:“我是导游,后面的是我的游客,请先救游客!”为此,最后被救出的她因为耽搁了极其宝贵的两小时,医生不得不锯掉了她的左腿……  相似文献   

16.
张鸣 《阅读与作文》2009,(11):42-43
从前,有个好逸恶劳的人,叫李老五,他专靠打赌来混日子。 有一次,他在人前打赌说:“谁能说出一件事,说得使我不相信,就给他五两银子;”  相似文献   

17.
冒辟疆史称明末四公子之一,本文根据史实说明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冒氏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干预与作为。“朴巢”、“水绘园”和“匿峰庐”这三个园子可以说构成他生命中三个时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我的妻子在哪儿?上帝啊,我的孩子在哪儿?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他的神经像是深渊上架起的一道细弱的桥,随时可能折断。  相似文献   

19.
一位在国内较有名气的“海归”对我说:“你一定要采访胡力中,他做得很好啊!”胡力中,北京英智眼科医院——一家民营医院的院长。胡力中很忙,但他还是在两个大手术的间隙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个子很高,不到50岁,头发已经花白,胡子茬也挺长,一副沧桑的样子。胡力中不愿意讲他的故事,更愿意讲他的理念,无论你如何引导,他总会回到他的思路上,显示出有话要对人们说的一种愿望。他说医生是有思想的匠人印象中我对好医生的评价标准,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说他这位战地医生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是一个高尚的人,一…  相似文献   

20.
【案例】“宋老师,我能写两个人吗?”“你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嘿嘿!宋老师您就让我写两个人吧,我保证把这两个人都写好!” (每次习作,这个柴辉同学都是只写一百来字。我让他重写,他总是嬉皮笑脸地说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抱歉。有时为了应付。就在结尾处随便添几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