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振玉的《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是甲骨文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该书立有560个字头,利用金文的字头有187个,一共引述金文293条次,其中仅言古金文或器物未摹字形者就有69条次,涉及到760个甲骨文形体的考释。罗振玉利用金文考释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金文偏旁或单字证甲骨文、利用金文通律证甲骨文、金文篆文比较以证甲骨文等。罗振玉在考释的同时,还通过甲金文的相互比照,探讨了文字发展演变中的分化、简化、繁化、讹变等现象,追溯了文字的初形初义,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狐、蒦、飲/**/酓三个未识古文字进行考释,揭示其形体的演变途径,分析它们在具体文例中的意义,并论及与之相关的文字的源流关系,力图解决一批出土文献释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敦煌契约文书内部互证法,考释与"抛擿""均亭""醒甦""口分"相关的四组词语。这四组词语中,有些词《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尚未收录或尚未释义,有些词前人考释还有商榷余地,有些词的字形变异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郭店竹简属地下出土的传抄古籍,是用典型的楚系文字书写。由于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战国文字的地域差别十分突出。因而对战国文字作分域考释十分必要。郭店楚简所见“逸”、“毕”、“嫁”、“对”、“■”、“赖”、“叛”、“蜂”等几字字形都存有一定变化。因此,结合楚系文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对上述几字作出考释,希望有助于这批重要出土古籍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土家族地区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巴式青铜器出土情况,并运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相关材料,对窖藏青铜器的来源、使用特点及埋藏方式等进行了重点考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奏折中有较多有关农业的词语,而现有大中型辞书均失载。通过运用归纳法、系联法、参证方言法、文例求义法等训诂学、词汇学方法,考释《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中一些词语的意义,从而为清代农业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弥补大中型汉语辞书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墨子间诂.备城门》等7篇为例,从对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考释的取舍中考察“间诂”的内容与结论,并从中探究相关的考释方法问题。孙诒让引用王注98次,有异议处13例,本文从三个角度分类举例分析,认为“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是孙诒让与王氏父子共同的考释精神,考释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就本文涉及的诸篇而言,王氏父子与孙诒让的校勘方法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类篇》中的■、喷、■等疑难字进行了考释。其中,"■"、"■"、"■"三字异体,"■■"与"(■■"(异形词为"■■")、"腾■"是同物异名,三者存在音转关系;"喷"为楷定"■"通假字"啧"字隶书形体时产生的讹字;"■"为"■"俗讹形体;"■"字或为"藐"俗字,或为"■"异体,二字为同形字;"■"字音义是涉"质"字而产生的虛假音义。  相似文献   

9.
字用研究包括阐释字义引申和说明用法通假,与文字考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出土刊布的楚简古典籍主要有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相关字用研究成果主要有院释文性专著、单篇性论文、汇集性论著、散见性论著,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依托于文字考释、零散而缺乏系统、着力于通假而未综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整合了山西省体育院系形体训练课的现状,认为形体训练课的存在与发展与师资、场馆设施、学生对形体训练课的了解程度等因素有关。调查了现阶段形体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评价、教师现状及教材等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建议,为山西省形体训练课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往往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可以说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类比性表征.本文在前人已创的方法之外,进行了汉字文化意义考释方法的新思考,提出了字词参照考释法、汉字文化互证考释法和系统比较考释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证"豚"字的甲骨文形体,并从我国古代文化的角度考释"豚"字,证明其为"阉割后的小肥猪"之意,重新辨析了"豚"字家族中"豚"、"豕"、"彘"和"豬"四字。"魨"和"臋"在音义上和"豚"有密切的联系,"魨"、"臋"和"豚"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形体训练对湛江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形体变化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对361名女大学生训练前、后在形体变化、主观感受、自身和他人形体美的关注程度等进行调查.结果:经过18周的形体训练后,学生对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是比较了解的,认知能力是较强的;形体训练后带来的主观感受变化大部分学生都很满意;关注自身和关注他人形体美程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尤其在体型和行为举止方面.结论:通过形体训练,湛师女大学生掌握关于形体美的相关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追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疑难同形字考释的基础之上,文章总结出了五种考释方法:一是利用汉字形义统一的特点来考释,二是利用声旁及其声旁音变来考释,三是利用异体字际关系来考释,四是利用方言材料来考释,五是利用俗字编、草字编类工具书来考释。解决疑难同形字对形音义关系的梳理、字际关系的整理、字书编纂、文献阅读与整理、汉字史、词汇史以及字库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诗茶词语例释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排比文例方法,对出现在《全宋诗》里的"春风"、"紫笋"、"急须"、"龙凤团"、"兔毫"等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进行考释,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烹饪即"炮生为熟",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文章参考古代文献典籍,按照烤炙阶段、水熟阶段、油制阶段的烹饪发展历程,考释了《说文解字》中有关烹饪方式的汉字的意义,并分析了这些汉字的形体特点,从文字学角度勾勒出烹饪发展概貌并阐释了火在烹饪中的作用,以加深对古代饮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在与河水、海水的交往中制造出了乘浮水上的工具,也相应地造出了许多跟舟船有关的事物名称语词。本文运用语源学的方法,通过系联同族词对部分此类语词的得名之由进行了考释,并探讨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提要]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两侧世居的白马藏族族群中,流传有一类称之为“朝盖”的古老宗教神舞。依照传统惯例,每年春节期间,白马藏族村寨则会集体举行大型祭祀仪式。斯时,神职人员或信徒则会面戴象征神灵的面具,以形体动作展演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朝盖祭祀舞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哩村等多个村寨展演朝盖神舞,结合当地传世写本文献和苯教古籍文献,对这一原始古朴而极具地域特点的宗教舞种之概念内涵、面具特征、展演仪式、渊源关系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做了深度研究考释。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碑刻双形符字、双声符字既有历时传承字,又有共时新造字,是汉字意音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比较研究表明,双形符字是汉字形声字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双形符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是形声字形义优先的反映;双声符字是汉字表音化的体现和文字讹变的结果。研究这两类文字现象对于丰富汉字结构理论,探讨汉字形体结构理据,考释古文字与隶变之后异体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