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反满”或“排满”是辛亥革命的基本口号。当时的每一个倡革命者,无不讲“排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正是借助于反满思潮鼓荡起来的。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往往夸大排满的局限性,低估其革命的积极性和历史进步意义,将其笼统地贬斥为封建种族复仇主义。本文拟就辛亥革命时期反满思潮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论述一下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派的宣传却非常突出“反满”.这是为什么?本文剖析了“反满”口号的社会、历史原因,“反满”宣传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制的藩篱,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反满”问题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的社会政治思潮之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对其社会政治改革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仅就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及其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5.
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初探朱宗顺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是民国初年兴起的一种反对尊孔读经、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共和精神的教育思潮。它是在民国初猖獗一时的复古主义逆流的刺激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给教育上的...  相似文献   

6.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满族是清朝的统治民族,旗人享有“徭轻赋薄”的待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进行“反满”宣传,因此,“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是由不同  相似文献   

10.
四大思潮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观察未来的中美关系,不能不考虑美国国内政治思潮。目前,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保守主义思潮的掣时保守主义思潮指的是产生于30年代“新政时期”的流行于共和党内的一种政治倾向,它坚持古典自由主义,支持个人自由第一,反...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欧美的文艺思潮流派,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以明显的影响。其中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居于主导地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象征诗派以其特异的创作方法,隐而不漏的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建全了自己,丰富了“五四”新诗新的审美质素。它的出现和成长标志着白话新诗由初期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是清末政坛的重要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夕积极谋划开赦党禁,试图回国掌握政治主动权与盘活海外党务,此意图最终反由其政治对手革命党促成。辛亥武昌战事爆发,康梁起初希望利用北军倒政府,同时差遣徐佛苏、麦孟华、蓝公武等党众秘密联络国内有实力的政治力量,后又力图持南北之外的“第三主义”,结果均落空,只得依违袁世凯、黎元洪之间。康梁在辛亥革命时期坐失机宜,其政见分歧又在梁启超回国的时机、策略问题上日益扩大与激烈,这不仅成为康梁政治上分道扬镳的节点,而且对多年经营的海外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缘于“师夷之长技”之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回国后的任用都是清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作为晚清社会政治近代化的构成,留学活动无疑对此期政局影响甚大。留学生群体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社会变数,也是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及怎样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末新军向革命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新军,是清政府举办所谓“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清王朝的一支反动武装,在镇压人民民主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它的一部分却以清王朝的掘墓者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武昌首  相似文献   

15.
清末,满汉矛盾问题趋向尖锐。随着民族(相对于欧美列强)危亡的极大刺激,为了寻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反满“开始成为时人心中万流归海之一途。满清王朝为维持其对社会的统治,被迫采取措施缓和满汉矛盾,而开始了“略畛域“。清末成都在此背景下开始融合满与汉,并逐渐认识到“满“(普通满人)与“清“(清王朝,主要指皇室)的差别(本文主要以汉人考察视角,而对当时满人的认知仅略为提及)。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思想上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大钊文集》中,我们很难发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辛亥革命前,李大钊在很大程度上对清末的“立宪运动”特别关注,甚至积极参加,而对以同盟会为中心的革命派的活动则较少介入,但随着清朝“预备立宪”阴谋的破产,尤其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李大钊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革命派的观点。毫无疑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是其接受的观点之一;而  相似文献   

17.
展现新科学的混沌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初孕育、后期才兴起的温沌研究,是当今“新科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混沌现象的提出是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混沌研究的发展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结晶;它为各学科的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曾经是启动近代世界政治运动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值此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历程作一概述,以志纪念。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涌起及其方向 同世界各古老民族一样,伴随着民族形成融合过程,华夏民族早已产生了朦胧的民族意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初只是氏族矛盾的一种生活体验,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华夏  相似文献   

19.
“非虚构小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它“以小说的戏剧性技巧来叙述真人真事”。故又被称为“新新闻主义”。又因为它同传统小说的巨大差异而被人简称为“反小说”。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坛流派峰起、思潮迭变,但它依然保持方兴未艾的势头,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领域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本文拟就它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的比较,探究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及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先进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呼号奔走,留学救国思潮兴起.潮起潮落,巾帼不让须眉.其中留日知识女性更是创办报刊、组织女子社团、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宣扬女权.与此遥相呼应,国内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高潮,中国革命也因之有了新起色.清末留日女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