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民族、经济政策,过去因史料不足,且现有资料又多抵牾之处,故一般认为,吐蕃对河陇各族采取了民族压迫和同化政策。河陇地区经济较前衰退。笔者依据藏、汉文史料及敦煌文书,就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吐蕃在河陇地区的民族政策固然具有压迫性、歧视性和不平等性,但吐蕃向周边地区军事扩展的过程,也就是吐蕃部族向青藏高原以东地区迁徙及西北诸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近百年间,吐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在沿袭原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河陇地区经济社会仍在缓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辽朝的民族迁徙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辽朝的民族迁徙,包括了汉族、渤海人口向契丹族聚居地区,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地区和向渤海故地、中原地区的流动。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对流迁徙,尽管是伴随着辽朝对周边的征服战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在客观上却对辽朝统治下的广大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族、渤海人口迁入契丹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的迁徙,为推动农业经济带的北移和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契丹族人口向中原的迁徙则使其置身于相对发达的封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之中,加速了契丹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朝的民族迁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儒学是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主要方式。明王朝在鹤庆、剑川、北胜等地设置学宫、书院、社学等;至清代,儒学向丽江、中甸、维西等民族地区拓展。明清时期儒学在滇西北民族地区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士人,提高了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民族融合,改变了滇西北民族的风俗习惯。移民、官员提倡、乡绅支持等是滇西北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壮、瑶、侗、苗等族,其中瑶族的居住人口在广西占有相当比例。这种多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各民族的迁徙活动有关。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瑶族的分布与迁徙情况,并考察它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认为这一时期瑶族在不断迁徙中与各族彼此接近,共同开发了桂东北  相似文献   

5.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朝建立以后即与新疆地区的各个民族建立了联系,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内地与新疆、新疆南北两路之间民族的迁徙与流动。在此过程中,清初新疆“南回北准”的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相对隔绝的分布特点;与这一变化相对应,清政府在新疆的民族政策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其影响及于近代。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在西南边疆先后建立了南诏与大理政权。唐代,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时战时和,当中央与南诏关系紧张时,西南地区各部族审时度势,选择在交战中处于优势的一方而附之。宋代,中央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发展平缓,双方形成了以市马为主的贸易关系。滇东南、桂西南各族纷纷加入贸易行列。由于安南(越南北部)独立,使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趋于复杂,宋王朝未能处理好与边界问题相交错的民族关系,酿成了皇年间侬智高的反宋斗争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迁徙的社会文化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云南民族迁徙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民族迁徙使民族间有了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可能使不同源流的文化在同一区域内发生新的组合,或使同一民族产生不同的支系分化;不同文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迁徙在一起后,也可能因文化传统习俗不相容而发生冲突,但总的说来,民族迁徙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南岛语民族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这个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岛地区,是海岛地区的主体民族。但研究表明,这个民族群体并不是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土著,而是后来才迁徙过来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相似文献   

11.
宋争辉 《南都学坛》2008,28(4):142-144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走向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中,大学校长只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处理好教育事业观和教育产业观的关系以及教育创新中高校内部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保证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力度不够。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思想、企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葆华 《东方论坛》2005,(3):111-113
指出了书法作品<松江宝云寺记>释文中的一些释文错误,并一一作了订正.希望书法编选者应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学者散文重新崛起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者散文以文化、哲学的参悟为底蕴 ,以知性、理性、悟性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 ,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 ,以及现代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咀嚼 ,是极为严肃意义上的纯散文。  相似文献   

15.
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下,使用作品的"合理性"判断具有法律意义和实践价值.即使纳入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仍应以"合理性"判断为司法释明内容.合理使用行为包括作品的使用和作品使用后的衍生结果的使用,并且不以非商业性或非营利性使用为是非分水岭."合理性"判断应当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实现利益平衡制度功能,适当地彰显特定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并充分考虑作品使用或衍生使用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法眼宗禅僧道原(元)编撰的<景德传灯录>一书,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料,语言通俗易懂且简洁凝练,其中不乏成语典故,这对后世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丰富且含义相对稳定,从结构、意义变化等方面对这些成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乌江流域土司时期文人诗歌展示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雄奇秀美的山川风光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具有突出的认识价值;体现出鲜明的自然美和强烈的人性美,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饱含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家庭使命感,具有强烈的教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