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宾语”句式包括两个事件(“有意给予”与“事物转移”),其原始句释义为“给予事物”.文章以事体结构和Chomsky(1995)的最简方案为句法推导基础,对现代汉语中的“双宾语”句从句法-语义界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英语双宾结构的句法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的生成过程.认为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不存在转换过程,它们都是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同时,证明了用Larson的动词壳假设(VP shell)能够比较有效地解释双宾结构的生成过程.另外,通过对比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现双宾结构中的主语和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控制权"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双宾和与格结构存在相互转换关系。这种相互转换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缺陷。进入双宾和与格结构的主动词包含复合语义和两种意象图示。一种语义或意象图示的受抑制,是导致两结构在结构推导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也能在句法层面求得解释并形成句式语义的差异。另外,传统生成语法对于两结构的描写不能反映这种认知语义差异,以VP-shell结构来描写与格结构而以层级化的V结构来描写双宾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两者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所有权转让的角度讨论中日韩双宾结构,包括“出”类或“失”类双宾结构和“进”类或“得”类双宾结构。双宾结构的特点是,动词是双宾动词,能够同时作用于两个宾语,并且通常都有“转让所有权”的意义在里面。中日韩语在“出”类或“失”类双宾结构中有着一致的结构对应关系;在“进”类或“得”类双宾结构中,中日韩语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双宾结构的分析涉及到句法与语义的接口问题,而题元角色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从语义到句法之间的映射问题。Larson采用的是派生的方法,但由于他所运用的X’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使其派生论的解释力明显下降。从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的词汇概念结构、谓词论元结构及表层结构来看,与格结构强调的是动作,而双宾结构强调的是动作所产生的结果,二者之间的转换受词汇语义的限制,因为双宾语句中的动词蕴涵与之相对应的与格结构中的动词。因此,二者的语义可以通过词汇语义学的词汇蕴涵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关于英语被动结构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理论和扩充的投射理论EPP不能对被动结构的推导动因做出完全解释;被动结构的形成与及物动词在句法层面的被动化有关;在Chomsky(1995)最简方案的框架内,运用VP嵌套理论能够对被动句式做出合理的句法解释:NP的前移是为了满足对T的强D特征核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双宾语结构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得到充分发展;而在国内,主要是从汉语传统语法的角度来对双宾语结构研究.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生成语法理论来讨论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问题.通过借助句法学,约束及管辖理论对两个宾语特征的分析, 对双宾语结构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为双宾结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8.
S +V +O1 +O2是双宾句的模糊集合 ,该模糊集合的中心是S将O2转移到O1 ,O1和O2没有语义句法关系 ,是隶属度为 1的双宾句。当S从O1处得到O2时 ,S +V +O1 +O2处于双宾句和单宾句的边缘地带 ,但句法形式上O1和O2之间不能插入虚词“的” ,在语义意义上O2的领属关系处于游移模糊状态 ,是隶属度为 0 .8的双宾句。当S将动作的结果O2转移到O1时 ,S +V +O1 +O2中的“给予”义是模糊的 ,是隶属度为 0 .9的双宾句 ,句法分析仍应看成双宾句。  相似文献   

9.
形成双宾结构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正确的句法形式,即V+N_1+N_2;二是合理的语义关系,即“三目谓词+与格的项+受事格的项”。语义关系是深层的、内在的、隐性的,既作用于句法关系,又能在句法平面上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人类学以审美经验及艺术实践的跨文化研究为基本宗旨,但长期以来,对于"美"究竟是实质性的客观存在,抑或"美"只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脉络之下、意识形态式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行业协会机制及艺术品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的具体场景之内被人为地建构出来的?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文章试图以当前正在中国若干大、中城市里蔓延扩展的"汉服运动"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法,实地调查积极投入"汉服运动"的一些都市青年男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探讨汉服之"美"的建构性。①  相似文献   

12.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最密切联系原则概念认识的模糊,带来该原则运用的困难。这主要是我国缺乏对该原则的本质研究造成的。该原则的本质可以通过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经典案例——贝科克诉杰克逊案的解读和《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第6条的规定的审视和与相关学说的关系进行廓清来进行探究,以实现对该原则准确的定义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对汉语和英语在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和礼貌原则以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注意语用翻译策略,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用差异,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等值语,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来自生活体验的给与行为是双及物构式的认知基础,物质世界的给予类动词双及物构式(VNN construction)是各种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中英文不同的语言构式,揭示双及物构式都是受VNN构式的制约,并且构式的配价不是由动词决定的而是由构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有关“副名”和“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压制研究。鉴于此,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副名”对“S比N1还N2”构式的压制作用。研究发现:当“副名”压制“S比N1还N2”时,后者对前者的信息既有传承,也有阻断。在句法方面,传承了名词形化和增强语的特征,传承了名词的部分特征。在语义方面,传承了名词表典型意义的特征,但阻断了表典型意义的突显方式;传承了增强语表主观性的特征,但其主观性比“副名”更强;传承了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特征,但其具有的语义对立关系名词比“副名”构式更多。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认知构式语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汉语特殊构式"比X还X"进行探讨。宏观上从构式理论角度对此构式的匹配性及生成机制进行阐述;微观上则探讨组分准入并形成构式句的具体识解过程。研究发现,"比X还X"构式的生成过程是构式的整体义对参与组分的压制和语义整合的一个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对"比X还X"构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此构式的认识,同时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双向互动关系,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课程建设则是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实现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互动发展需要以加强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制度平台、完善激励机制来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很+NP"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高程度性状义构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基于范畴属性的归纳,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某个具体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这个名词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构式的意义,条件是该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获得合适的论元。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整个过程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9.
与单宾语结构相比,双宾语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个动词同时与两个宾语相互作用。研究发现:理论分析无法合理解决直宾与间宾的赋格和题元角色分配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双宾语结构本身的质疑;间宾的非刚性、历史证据和类型学证据都不支持双宾语结构的合法地位;所谓的双宾语结构是与格结构中与格介词附缀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同形组合结构说明形式相同、意义有联系但功能不同的几个单位不具有同一性,不宜看作一个词,它们是同一个词族里的不同成员。汉语词族里边的不同成员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词族是同形词族。“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汉语词类不与句法成分相对应”这些结论是用单纯的意义标准鉴定词的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